文Ⅰ圖 本刊記者 馬 芳 譚芳芳 張 舒 彭美玉
福泉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見聞
文Ⅰ圖 本刊記者 馬 芳 譚芳芳 張 舒 彭美玉
這個占地面積達138畝,集果樹種植和林下養雞等種養植(殖)項目為一體的基地正是由福泉市殘疾人聯合會創建的“福泉殘疾人種養植(殖)扶貧示范基地”,也是我省第一個殘疾人種養植(殖)扶貧示范基地。

靠著福泉市殘聯資助的綠殼蛋雞,李楨倫一家日子越過越好。
走進福泉市城廂鎮雙谷村,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綠油油的果樹林,成群的綠殼蛋雞在果樹間竄來跑去。這個占地面積達138畝,集果樹種植和林下養雞等種養植(殖)項目為一體的基地正是由福泉市殘疾人聯合會創建的“福泉殘疾人種養植(殖)扶貧示范基地”,也是我省第一個殘疾人種養植(殖)扶貧示范基地。
福泉市總人口32萬人,其中殘疾人有2.1萬。過去,福泉市殘疾人扶貧工作主要以“撒胡椒面”式的撥款幫扶為主,不僅幫扶效果不好,而且形不成規模。
2008年,省殘聯主要領導到福泉視察,建議福泉市根據助殘工作的實際情況,整合資源率先創辦新型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以基地為載體,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實物扶貧等工作。
2009年,福泉市殘聯通過無償租賃的形式,在雙谷村建起了一個占地138畝,集殘疾人扶貧、實用技術培訓、安置殘疾人就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扶貧示范基地,其中果園110畝,種雞場20畝,林下養殖實驗房3畝以及殘疾人培訓樓5畝。
2011年12月前,由于缺乏資金和運營管理經驗,福泉市殘聯與貴陽一家民營公司合資,按照“基地+公司+殘疾人戶+品牌+市場”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種雞生產,后期由于在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分歧,為使基地能始終保持其公益性,2011年12月,福泉市殘聯將所有股份收歸在其下屬的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所,采取專業合作社運作模式進行自主經營?;噩F有存欄綠殼蛋雞種雞1萬羽,已銷售出殼雞苗50萬羽,銷售商品金谷雞和淘汰種雞4萬余羽,種植優質飼草50畝,改造地產果園110畝,安置殘疾人就業6人。
為了徹底解決當地群眾因為不懂技術,擔心養不活雞的顧慮,福泉市殘聯在基地修建了占地5畝的培訓樓。目前,基地已舉辦了4期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受訓殘疾人達300人。
雙谷村村民李楨倫就是受訓人之一。由于肢體殘疾,過去只能在自己地里種些果樹維持生計。2011年基地開展技術培訓,他成了第一批學員。一開始他很猶豫,但基地培訓不僅包吃包住,就連牙膏牙刷都備齊了,去看看也無妨。沒想到,培訓結束后,基地還免費贈送500只綠殼蛋雞雞苗給他,并不定期到他家進行技術指導,不僅沒有一只雞感染疫情,去年光靠養綠殼蛋雞就給他帶去1萬多元的收入。嘗到了甜頭的他今年又從基地領了700只雞苗,照他估算,加上果樹今年收入能達到5萬多,比在外打工的3個孩子的收入還高。李楨倫笑著說:“過去一沒技術,二沒膽量,現在有了技術指導,加上政策扶持,在家門口就能致富,養再多也不怕?!?/p>
福泉市高平鎮的村民李秀恒是一名肢體殘疾人,2011年他到基地參加養殖技術培訓后,基地免費贈予他600只雞苗,才喂了3個月,他就生了重病。當時家里能賣的都賣了,就剩下那600只還沒到產蛋期的雞。由于沒錢醫治,他被當做死人停在家里的堂屋。家人只能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出600只雞,這才把他救了回來。從那之后,他見著福泉市殘聯理事長李毅就一個勁兒地說:“嬢嬢,要是沒有你們那600只雞,我早就沒命了?!?/p>
基地投產至今,無償提供雞苗8萬羽,輻射帶動400余戶殘疾人發展林下養雞業,年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
福泉市殘聯理事長李毅說:“我們建立基地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過去殘疾人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讓他們能夠真正得到幫助?!?/p>
基地專門成立了銷售部,從提供雞苗的農戶那里回收綠殼雞蛋,包裝后以“金谷潤澤”的品牌推向市場,真正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下一步,福泉市殘聯還將繼續做大基地規模,增強基地的輻射力和帶動力,造福更多的殘疾人。(責任編輯/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