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鐘國興,中央黨校報刊社常務副總編、《理論動態》主編、教授、博導。中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創建工作較早推動者。研究領域涉及管理學、經濟學、哲學,出版有《升級才能生存》、《重畫世界》、《社會選擇論》等著作。
在工作和學習中,一般有四個點:即問題點、癥結點、未來點、升級點。要解決癥結點,就要找到未來點,確定升級點,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實現升級,在不斷升級中解決問題。但是,癥結點是不容易解決的,升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解決問題的突破點至關重要。
解決問題,第一重要的問題是選準突破點。因為突破點是解決癥結點入手的地方,從這個地方打開癥結點的缺口,并且能夠迅速擴大戰果。也就是所謂的重點突破,即推進一項工作,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拉動全局發展的突破點,這個點可以使整體水平提高。
什么樣的點才算突破點呢?我想突破點應該具備這樣一些條件:
突破點是癥結點上的一個關鍵。選擇作為突破點的問題,必須直接就是癥結點上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基本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只有基本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才能作為突破點,否則就無法突破。
可以“用杠桿撬動”的問題。哪里可以作為突破點?一個極為重要的判斷是這個問題在癥結點的整個問題的系統中,是否容易解決。如同要搬動一塊巨石,是否具備一個可以撬動它的杠桿。如果這個杠桿不具備,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搬動它。這個杠桿可以是一種力量,一種方法,一種人心傾向,一種人事關系。
具有連鎖效應的問題。這個點在癥結點的整體組成中關聯度較高,它的解決具有連鎖效應,因此從這里突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哪里尋找突破點,不能僅僅憑理論來判斷,最為關鍵的是要把整個癥結點的組成結構分析清楚,陳列出來,進行系統的比較,找出哪里最符合作為突破點的條件。
找突破點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找到突破點之后,如何進一步解決癥結點,實現升級又是一個問題。一般說來,對待比較難于解決的問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一下幾種:
準備基本條件。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看是否具備基本條件。如果基本條件不具備,那么就不要進入直接解決的程序,而是要進入準備條件的程序。條件是否具備,必須在分析突破點的復雜性基礎上進行審視,根據突破點的過程分析判斷。許多失敗都是由于對于條件的審視不夠,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發現問題比準備的條件復雜得多。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把問題和條件列一個對比表,做一個系統的分析。
用杠桿去撬動。整個突破點上的行動程序,一般不能靠強行推行,而是要用杠桿去啟動。因此抓住和操縱杠桿非常關鍵,對于手中是否有一個可以撬動整個癥結點乃至整個問題系統的杠桿,以及如何操作它,應該有一個理智的判斷,也就是說,要善于借助一種或幾種力量。優秀的政治家和管理者,往往都是十分善于抓住和操縱杠桿的,因此才能夠舉重若輕,成就大的事業。硬碰硬式的蠻干,有時只是一種悲壯的愚蠢。
讓問題解體或者半解體。解決問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蠶食式,一個一個地去解決;另一種是通過一個突破點,讓原有的問題解體。這就如同兩軍對抗,一種是一個一個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直到最后達到徹底消滅的目的,但這一過程中敵軍始終還是一種有組織的力量;另一種是通過一個突破點,打亂敵軍的秩序,使之組織解體。
讓問題解體或者半解體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般說來,前一種方法風險小而過程長;后一種方法風險大而效率高。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通過電子戰讓伊拉克軍隊指揮系統癱瘓,這就是讓問題解體的方式。西方軍隊和日本軍隊在作戰中慣于采用中央突破的方式,就是風險大而效率高的方法,一旦失敗損失巨大,一旦成功就一舉奠定勝局;中國軍隊的方法一般就是避實就虛、兩翼迂回,屬于以弱擊強的方法,過程緩慢,但風險較小。
有時候想讓問題一下解體是不可能的,那么退而求其次,就爭取讓它達到半解體狀態。所謂半解體,就是讓問題的內部組合因素之間不再環環相扣,出現外部因素可以介入的點,有實現攻入的機會。半解體這種情況不只是在戰爭或管理中會出現,在科研上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在一個關鍵的環節獲得突破,使得一系列問題都被重新看待,找到新的思路,從而加速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僅僅靠杠桿的撬動很難使問題解體或半解體,還需要給一個助推力,擴大這種撬動效應。例如,在科研上把關鍵環節的突破理念化、方法化,就是一個助推力。助推力同杠桿相配合,才能創造四兩拔千斤的奇跡。(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