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楊庭碩
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文Ⅰ楊庭碩
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既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理想目標,同時又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文基礎,這在今天的黔東南已經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了。因此,亟待回答的問題在于,為何黔東南能夠做到排除各種社會干擾,確保多元文化的和諧并存。借助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學對文化變遷理論的建樹,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值得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對理解黔東南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黔東南的自然與生態結構本身就具有小規模多樣并存的特色,不同類型的自然與生態集合相互穿插、密集分布,而且很少相互干擾、相互排斥。這就使得來源各不相同的民族及其文化在黔東南都能找到理想的生存環境,以至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論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遷徙到黔東南地區定居的民族及其文化都能順利地成長、壯大,并實現穩態延續。由于自然與生態系統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黔東南的民族及其文化只要能夠得以穩態延續,經長期積累后,文化的多樣并存也就形成。就這一意義而言,當前觀察到的文化多元并存,既是自然與生態系統多樣并存的客觀產物,又是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
黔東南境內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結構,對文化間的相互傳播發揮了強有力的制約作用。黔東南的總面積雖然不大,但境內的山河阻隔卻十分突出,各地生態系統的特異性非常明顯。在現代科技大規模推廣之前,不論哪個民族要直接影響到黔東南都要面臨難以克服的交通制約因素,因而外來文化要介入黔東南并發揮強有力的影響,都得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價,以至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外界對黔東南施加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影響雖說從來沒有間斷過,但要發揮明顯的效應都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最終表現為,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對黔東南施加過什么樣的外來文化影響都得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這就使得早已生息在這里的各世居民族擁有充分的調試時間和空間,最終能夠做到對外來的文化影響做出較為理想的消化和吸收,而不會在突發的文化沖擊面前喪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從而確保了已有的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不容易被打亂,實現和諧并存。就這一意義上說,黔東南多元文化的和諧并存,顯然不是預先設計好的建構產物,而是通過磨合達成的制衡狀態。因此,多元文化在黔東南的和諧并存,是歷史積淀下來的一筆財富,是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當下,盡管現代化的浪潮表面上十分強大有力,但對于已經穩態延續的和諧并存狀況而言,抗拒干擾的能力已經形成,化解沖擊的社會機制相對健全,這樣的文化并存格局也就不容易被打亂了。
黔東南各民族文化對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具有極高的適應水平。黔東南處于高原到平原的過渡帶,因而境內的生態系統也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來,這樣的過渡性也就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要想在黔東南得以穩態延續,都必須擁有多樣化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智慧,都必須具有對異質文化很強的包容能力,即必須具有應對環境和社會巨變的雙重稟賦。這樣一來,黔東南不同民族的社區盡管規模不大,但應對環境和社會干擾的潛力卻十分堅韌和巨大,民族之間又具有很強的包容能力?,F代化的沖擊主要是通過市場方式發揮其影響,而市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波動性。一種影響力和影響方式還來不及發揮明顯的影響,新的沖擊又來了。外來沖擊只要不形成持續的同質性沖擊,那么黔東南的各民族小社區都具有消化、吸收和改造的能力,這正是在其它地區很多傳統文化難以保持而黔東南卻能化解外來沖擊的原因所在,為多元文化和諧并存創造了良好條件。
多元文化的和諧并存是黔東南寶貴的社會財富。形成這一社會財富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具有共性特征,黔東南環境和區位造就的民族制衡格局,擁有維持其穩態延續的優勢。如何確保這一優勢的長期生效,則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任所在。(作者系吉首大學終身教授,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