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脫貧離不開“精神脫貧”

黃葦町,本刊顧問。《求是》雜志研究員,以研究隱形經濟著稱的經濟學家,著名黨建專家、反腐理論研究專家。以《蘇共亡黨十年祭》一書轟動國內外。
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提出,要向絕對貧困發起全面“總攻”,并計劃在未來五年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00萬人之內,意義極其重大。作為中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貴州能夠大幅度減少絕對貧困人口,首先就是對全國扶貧攻堅工作的重大貢獻。特別貴州的很多貧困地區,恰恰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的繁榮發展,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而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消除絕對貧困人口,初步實現共同富裕。貴州向絕對貧困發起全面“總攻”,既要從本省實際出發,制定和采取一些系列切實可行的扶貧開發政策和措施,還要在轉變干部群眾的觀念上下功夫。
貴州的絕對貧困人口大量集中在地處偏遠、環境閉塞的地區。很多人長期在貧瘠的山地上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要幫助他們脫貧,不僅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增強人們的市場經濟觀念,拓寬農民的視野和信息渠道,幫助他們增強市場意識,同時定期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的機會,并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為他們創造致富機會。黨代會工作報告還提出,今后五年,將要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不具備生存條件的35萬戶150萬農村貧困人口搬出大山,對于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很高、生存條件難以根本改善的地區,這也是幫助他們較快脫貧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動員那些“故土難離”、也習慣清貧生活的農村老人搬遷出來,異地安置。不僅有利于他們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活,也可以更好地涵養水土,保護生態環境。
要擺脫貧困,不僅要調整產業結構,做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還要在激發老百姓的創業積極性,激活各種生產要素上下功夫。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不僅存在經濟條件和環境的差別,還有人們經營理念和創業觀念的差別。
現在浙江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參與了創業,有近400萬戶企業和個體戶,因創業實現就業的占全省就業總量90%。廣東省的市場主體更達到500萬戶,高踞全國第一。現在很多廣東和浙江的孩子上大學選擇的專業就有很強的目的性,畢業后也不是到處投簡歷應聘,而是領了證書就回家了,進入父母的企業或在父母支持下自己創業。這當然和他們的創業傳統有關。反之,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人們對于“吃公家飯”的熱情更高,也與缺乏創業環境和創業氛圍有關。
因此,經濟不夠發達的江西省,也在新世紀之初提出要學江蘇、學廣東,并以“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作為自己的口號。并積極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企業多,先富起來的老板就多,提供的勞動力就業崗位就多,市場的內需就多,政府的稅收就多,解決貧困問題也有了更好的財力基礎。但也必須看到,財政轉移支付、撥款補貼等“輸血式扶貧”政策,雖然能夠解決一時的困難,包括為一些喪失勞動能力、疾病纏身的鰥寡老人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但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卻不能挖斷窮根。幫助農民脫貧的根本辦法,還是要走開發式扶貧的道路。要通過政策扶持,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還可以在農民自愿結合的基礎上組建產、供、運、銷一體化的農工商聯合體,發展旅游、科技等各種高附加值產業,從而為貧困地區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要增強創業能力,必須抓教育。現在有些地方重男輕女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女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輟學外出打工現象仍大量存在。在當前勞動力成本普遍提升情況下,一些外資企業在中西部地區設廠,關鍵的考慮因素之一就是當地能否為它提供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即使外出打工,作為沒有技術含量的最低層次的勞動力,其微薄的收入,也很難改變家庭經濟狀況。而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子女受教育程度,又往往和這個家庭的生育數量成反比。“越生越窮,越窮越生”便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而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婦女就業率的提高和家庭經濟地位的改變,堅持計劃生育也會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
在貧困落后的地區,經濟貧困往往是和精神貧困、思想貧困聯系在一起的。精神不“脫貧”,經濟上就很難脫貧。這就要求“承包”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任務的黨員干部,不僅要積極為他們尋找致富門路,創造致富條件,還要幫助他們更新觀念,樹立自強、自信、自立的意識,增強他們戰勝貧困的“內生動力”,這也是我們對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的一項重要任務。(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