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陳代文
建設幸福美好新碧江
——銅仁市碧江區搶抓國發2號文件新機遇
文Ⅰ陳代文
碧江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優勢產業快速崛起,加快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吸納就業和帶動能力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作者(左一)向省委常委、銅仁市委書記廖國勛(前中)介紹碧江區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情況。(銅仁市委辦供圖)
在貴州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國發2號文件東風送暖,為貴州加快發展、后發趕超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機遇千載難逢。碧江區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依靠自身不懈努力,切實把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的親切關懷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具體目標和措施,提速轉型,走出一條符合全區實際的后發趕超之路,建設幸福美好新碧江。
把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事關全區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支持,加快構建與中心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提高轄區公路等級、增加公路運力、改善區位條件為目標,加快出境路、環線路、旅游路等公路和鐵路、機場的建設,構建快捷方便的立體交通網絡,切實解決城鄉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信息和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增強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造城區出入口道路和新建老塘新區、燈塔新區和大興新區路網為重點,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開工建設梵凈山大道至東關道路和迎賓大道。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供應體系。著力抓好頁巖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加快碧江中心城區天然氣管網及供氣站建設,提高天然氣輸送能力和覆蓋面。
加強通信和信息化建設。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微波通信、衛星通信相結合的現代通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現代信息化水平。
碧江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一批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 促進優勢產業快速崛起,加快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吸納就業和帶動能力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工業在全區經濟社會中的主導作用和帶動作用。
按照“一環三區”的總體布局,重點建設燈塔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加快工業用地梯田化試點項目,重點抓好園區主次干道和配套給排水、污水管網,以及標準化廠房、配建廉租住房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筑巢引鳳工作,為“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提供良好平臺。
碧江將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建設礦產品加工產業園、循環經濟工業園、天然氣工業園和服裝制造園等產業園區,積極促進磷、鉀、釩、錳、鎂系列產品等資源精深加工業的集聚發展。
搶抓國務院支持農業龍頭企業27條政策機遇,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區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創新流通渠道,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突出抓好“菜籃子”工程,建成標準化蔬菜基地2.5萬畝; 建立良種豬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網箱養殖、特種養殖;加快發展觀光農業,重點抓好油茶、竹子、花卉、精品果園、鄉村旅游項目。推進加工制造業發展。圍繞特色高效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以花生、淀粉薯、畜產品加工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規劃新建碧江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以黔北經濟協作區建設為著力點,把推進城鎮化作為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途徑,進一步完善城鄉建設規劃,突出抓好新區建設,加快舊城改造步伐,做大做強中心城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建成以銅(仁)大(龍)高速公路、杭端高速公路、渝懷鐵路和規劃建設的銅仁至玉屏鐵路為主軸,以“兩環十射”國道和省道及市道為網絡,以中心城區(市中、河西、環北為主的老城區和大興新區)為核心,以壩黃、漾頭等重點城鎮為支撐,以云場坪、瓦屋、六龍山、桐木坪、和平等一般特色小城鎮和產業聚集區為基礎,大力推進中心城區、重點城鎮和一般城鎮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形成一批具有產業支撐的工礦型、商貿型和旅游型特色城鎮。
依托“一山兩江四文化”資源優勢,通過原生態和多文化著力宣傳推介碧江多元集成的旅游資源特點,加快推進“桃源銅仁·夢幻錦江”旅游品牌建設,提高碧江旅游的價值,提升國際認知度和國內知名度;通過串聯周邊鳳凰、西江等名優景區,完善流暢的市場營銷和集散能力,建設多條旅游精品線;申報創建多個4A級及以上景區。
全面完成碧江區傳統龍舟基地建設;建成巖董等13個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九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完成百里錦江、六龍山景區、天生橋景區、大明邊城5A級旅游景區、云林仙境景區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周逸群故居、滑石南長城遺址起點、中南門古城等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取得明顯成效;完成實景大戲《銅人·銅仁》編排和周逸群烈士數字電影拍攝;新建文化旅游產業園、民族大劇院、儺文化博物館等。
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和共享式發展,大力實施扶貧脫貧攻堅、就業和創業、勞動力素質提升、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生活環境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社會管理創新和平安創建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逐步建立符合區情、比較完善、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依托工業園區和區域性市場建設,創建1—2個創業園區;建成區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婦女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等區級醫療機構;建成8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5個花園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構建“綠色碧江”。加快推進新城區和9個鄉鎮的污水處理、污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施中心城區和9個鄉鎮能源改造和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強重點污染源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確保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
用好用足用活政策,重點抓好項目爭取、招商引資和信貸融資,為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緊緊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文化旅游產業開展項目爭取,把更多的路網、電網、供排水管網、學校、醫院向工業園區、向碧江新區、向規模種植區、向景點景區集中靠近。進一步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完善招商引資獎懲機制,優化招商引資環境,重點在招商引資規模、質量和效益上提高,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好企業落戶碧江。同時,抓住機遇,大力爭取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積極做好國債投資項目等的申報與爭取工作,爭取國家信貸資金的投入。(作者系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區長 責任編輯/彭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