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就是一列向前奔跑的動車。”如果要讓河北省建設信息中心主任郭建軍形容一下他的團隊,他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告訴你。在他看來,信息化建設事業無止境,唯有低頭努力,奮斗前行。
有些人仿佛就是為了某種事業而生的,不管你身處何方,不管你離得多遠,最終你總會回到屬于你的軌道上來。
“2002年從廳人事處到信息中心,那時候我是‘光桿司令’,”在河北省建設信息中心迎來十周歲之際,回憶起過去的日日夜夜郭建軍有一些感慨。“我是學計算機的,到了機關從事的是人事工作,跟信息化不太搭界。沒想到后來又回頭從事信息化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十年。”郭建軍在機關人事部門工作了七年時間后,一紙命令把他調到了廳信息中心。如他所言,當時就是一名“光桿司令”,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招兵買馬,組建隊伍,以使信息中心這個新單位能盡快運作起來,承擔起支撐廳機關信息化工作的重任。“萬事開頭難,最難的是如何開好頭。上任之初,我把自己封閉在辦公室三個月,查找資料、熟悉內容,‘惡補’信息化知識,逐漸找到了感覺。”郭建軍沒有想到在從事了幾年的機關人事工作后,還有機會重拾計算機老本行,重歸信息化建設的征途。中心成立之初,不僅僅人力資源奇缺,資金、場地也沒著沒落,幾乎沒有一件事不需要一點一滴去做。邊著手開展工作,郭建軍邊物色技術人才,邊琢磨信息化的路怎么走,該往哪個方向走。“信息化建設首先是一把手工程,有個好的抓手則是順利打開局面的關鍵。”郭建軍總結當初組建信息中心打開工作局面的經驗如是說。河北省建設信息中心之所以有所建樹,首先是廳領導對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視。“要人給人,要物給物,信息中心很快拉起了隊伍,即使當時在廳里的老辦公樓,廳領導也是擠出幾間辦公室來給我們做辦公室、機房用。”郭建軍回憶說。2003年正是網絡快速發展、信息化風起云涌的時候,河北省建設廳組建信息中心可謂與時俱進。“信息中心怎么一炮打響,工作抓手在哪里?”郭建軍苦苦思索。“領導下決心讓你帶頭搞信息化,你就要讓信息化實實在在給日常工作帶來好處,給領導信心。”郭建軍這樣解讀自己肩頭的重任。“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無疑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好抓手。”
找準突破點,郭建軍卯足干勁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沒日沒夜加班加點,搞信息化資源調研,做信息化建設規劃,從最緊要的工作需求入手,開始著手開展電子政務基礎工作和應用系統的研發工作。“投入其中的除了熱情還有感情,”郭建軍把中心當成了家,把同事當成了家人。那段日子艱辛,卻溫馨。大家苦并快樂著。堅守著創業的信念,將收獲的明天當成今天的動力,享受著一步步接近夢想的快樂。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武術中的最高境界是殺人于無形;用人的最高境界則是留住人心。
成功的過程是漫長的,煩惱隨時接踵而至,隨著事業漸入佳境,如何留住人才,成了郭建軍當時最大的心病。“我們為數不多的技術骨干中的一個這時考上了另一個單位,因為那邊能給他解決編制。”回想起那段時間,郭建軍有幾分無奈,信息中心的工作剛剛起步,逐漸有了起色,一個關鍵的系統正在這個同志手中有序地穩步推進。人一走,意味著工作將暫時斷檔,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不能耽誤了人家的前途,有好的地方發展,說什么也要讓人家走。”郭建軍這樣描述當時的想法。讓郭建軍備受感動的是,這位同志沒有一走了之,“什么時候中心有人接上茬我什么時候走人。”他撂下一句話,埋頭繼續自己的工作,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三個月后,直到新接手的人能夠勝任工作重任,他才正式辦理離職手續,離開了信息中心。“我們現在依然是好朋友,中心有重要活動,我們都邀請一些老同志參加,只要他們有時間,也是盡可能地參加。”是情,是共同的夢想將這些人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郭建軍坦言,從那以后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用什么留住人才?也是從那時起,郭建軍開始思索“我”和“我們大家”的關系。“一個人的知識、經驗、精力總是有限的,一個單位的發展如果維系在某個人身上,是艱難的也是危險的。”郭建軍意識到,將有限的“我”融入無限的“我們”大家庭里,所有人的力量形成合力,能量將是無限地倍增。“眾人同心,其利斷金。必須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形成合力,一個單位才能有所成就。我們的單位就像一列向前的火車,有的人趕上了更快的交通工具離去了,有的跟不上下了車,只有同向同步的人留在了車上。”也許多年的人事工作經歷給了郭建軍新的視角,也許創業初期的艱辛給了郭建軍新的思維,他的目光超越了日常的工作范疇,開始謀劃起更遠的未來。打造一個團隊,鍛造一支隊伍,以集體的力量開拓前進的思路在郭建軍的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

“我們開始有意識地培養集體意識,”郭建軍說,“我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團隊培訓工作,從日常行為修養開始到具體工作方式,深入到方方面面,鍛造每個人的精神,培養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體現在一個細節上就是,盡可能地說‘我們’而盡量不說‘我’。”細節決定成敗再次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我們”逐漸在中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中心的事業與每個人緊緊地融合在一起,“我即中心,中心是我”。在眾人的心跳在一個節律律動后,郭建軍和他的兄弟姐妹們提煉出了中心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誠信、團結、活潑、高效、開放、公平”。誠信是對品格的要求,團結是對集體的忠誠,活潑是快樂地工作、學習、生活,高效是工作的標準,開放是樂于接受新知識、敢于接受新挑戰,公平是每個人在這個集體里擁有同等的機會。
“開始總是最難的,”郭建軍坦言,“當誠信、團結成為一種習慣,高效便成為一種必然;當公平的陽光照耀著每一個人,工作便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人的十年時光是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我不能讓他感到自己是虛度了光陰。
“回想起過去的每個日夜,我常常被他們感動,”郭建軍談到跟隨他多年的兄弟姐妹,眼里閃動著柔情。“我不能讓他們在十年后告訴我說,他們自己這十年是虛度光陰。”“能寫的,安排從事文字工作;有技術的,可以去做技術,每個人都能在中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合適的崗位上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郭建軍盡量給每個人找到他能快樂工作的機會和位置,讓每個人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當一面,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中心交辦的工作,不拘泥一時一事。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思路指導下,中心培養出了自己的人才。“現在所有的中層干部都是中心自己培養出來的,都是從一線一步一步干出來的,”郭建軍自豪地說,“近30號人,平均年齡30出頭,充滿了朝氣和活力。”談到他的隊伍,郭建軍用了幾個成語來表述:
“雪中送炭”信息科,以信息化手段助力行業發展;
“錦上添花”宣傳科,輿論強勢推動建設高潮;
“萬無一失”技術科,確保網絡與信息安全;
“保障有力” 綜合科,為中心全面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評價,也是對他們工作的要求,”郭建軍如是說,“高標準,嚴要求才能鍛煉隊伍,培養人才。”在打造隊伍的過程中,郭建軍是煞費苦心,他發揮在人事部門工作過的優勢,重點抓管理,抓行為養成。“每一件工作,我都要求他們要落實到文字上,拿出策劃方案來,先是科室負責人,再是到我這里,逐步完善,論證可行,之后才付諸實施。工作進行過程中,科室負責人負責適時監督,把握進度。工作結束后進行事后評議,評估得失,總結經驗教訓。”手把手的教導下,中心的年輕人逐漸養成踏實務實的好習慣,嚴格訓練換來了穩健工作作風。

除了中心自己培養人才形成不同的人才隊伍梯隊,中心還為廳機關輸送人才。有的成了廳領導的秘書,有的考公務員調到了更重要的崗位,中心成了廳里的“人才庫”。
“許多人到了別的工作崗位,很快就能應對自如,而且迅速發揮出了重要作用,成為骨干力量 ,”郭建軍介紹說,“得益于他們養成的良好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尤其是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到了新的崗位也是同樣得心應手。”
“我來中心五年了,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畢業生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我感謝中心對我的培養。”一名技術部門的同志告訴記者,他負責一套系統在全省的技術支持。得知記者在中心采訪,剛從承德趕回的他,立馬趕來,見面就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剛開始的時候覺得主任要求特別嚴,特別高,今天工作干好了才明白他的一片苦心。”這位“80后”的小兄弟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