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來,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河北省建設信息中心(廳信息化工作歸口管理部門),全省市級建設管理部門也先后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和實施機構,省、市信息化建設的組織管理和技術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省級和部分市級數據中心的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初步配備,網絡安全建設進一步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河北建設”網站群建成,欄目設置不斷完善,網上信息資源日趨豐富。
編制了《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化“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十二五”期間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開展了城鄉規劃、建筑市場、住房保障、房地產市場、城市管理等數據標準和業務操作規范研究工作,形成了《河北省數字規劃建設方案》、《河北省廉租住房業務操作規范》等30余個專項方案和業務規范,制定了《河北省城鄉規劃基礎地形空間數據標準》、《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空間數據標準》等20余項配套標準,為整合數據資源,解決條塊分割、格式不一、共享困難的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
1、國內首例全省推進數字規劃建設。2009年我省正式啟動全省數字規劃建設,成為全國最早研究、開發數字規劃系統,開展省市縣三級數字規劃建設的省份。2010年9月15日,時任省長陳全國、時任常務副省長趙勇、副省長宋恩華共同啟用了我省數字規劃系統。一是基礎數據逐步充實。完成基礎地形圖、衛星影像圖、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住房保障專項規劃等成果入庫,初步建立了涵蓋現狀數據、規劃數據、業務數據、文檔資料數據四大類數據的城市空間數據庫。二是規劃審批網上進行。全省建設工程項目全部實現電子報建,各規劃管理環節全程在系統上流轉,“圖文一體化”作業。三是視頻會議面對面。建成視頻會議系統,與全省11個設區市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全面對接,極大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實現“綠色辦公”。四是數字規劃向縣級延伸。全省49個縣(市)建成城鄉規劃審批系統和公共服務網站,實現了規劃審批網上流轉。

2、全國率先省市縣應用數字住房系統。一是數字住房保障在國內省級層面率先實現了“四個覆蓋,兩個聯通,一張圖展示”。2010年9月8日時任省長陳全國、副省長宋恩華共同啟動了河北數字住房保障系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河北考察時,對河北數字住房保障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評價我省數字住房保障建設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二是11個設區市全部開展了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建設,石家莊、唐山和承德3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全部建成統計分析與信息發布、新建商品房網上備案等7個子系統。三是我省作為全國住房公積金監管信息系統建設的唯一試點省份,統一推行了業務管理系統,各設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實現網上業務辦理,擺脫了手工管理。
3、國內首個實現設區市數字城管全覆蓋。采用“一級監督、二級指揮、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模式,強力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加快省、市、縣數字城管建設,實現了從管理體制到機制的創新,具有精確、敏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的特點,順應了改革創新的潮流,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2010年11月,朱正舉廳長、邯鄲市委副書記回建共同啟動各設區市數字城管系統。 2011年,11個設區市受理城市供水、燃氣、供熱、環衛、園林等方面的政策咨詢及投訴舉報98.2萬件,結案96萬多件,辦結率達97.7%。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化總體規劃框架圖
4、數字建筑市場率先全省推廣應用。及時匯總分析工程建設項目、建筑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信息,實現對建筑市場主體行為、工程建設項目的動態監管,增強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政策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探索解決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措施。2006年啟動數字建筑市場研究,2011年啟用全省建筑業企業信用綜合評價系統和建筑勞務實名制管理系統。
5、“兩化”結合助推機關效能。標準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高度融合,實現了辦公介質從有紙到無紙,工作過程從無形到有形,業務流程從人工傳遞到網上傳輸,各類公文運轉從交辦、督辦到協調、落實、反饋,每一個環節都按時限完成,各個管理環節“閉合式”連結,快捷高效運轉,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廳機關與廳屬單位及設區市、擴權縣(市)建設管理部門間實現了網上協同辦公,廳發文件、各市縣反饋信息通過網上運行,信息傳輸更加方便、快捷。部分市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立了行政審批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窗口式辦公。
以信息化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業務應用為核心,實施“三條主線”的信息化應用(即:實體建筑公共管理應用主線、房屋權屬公共管理應用主線、城鄉設施公共管理應用主線),注重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大力開展空間信息資源庫建設,重點推進規劃、住房、城管、建筑市場數字化,深化機關電子政務應用,提升機關行政效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電子政務總體框架包括“1135”,即一套保障體系、一個數據中心、三個基礎平臺、五方面數字化應用。
一套保障體系是電子政務建設、更新、運行、維護和管理的保障體系,包括制度建設和標準規范建設。
一個數據中心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數據基礎,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庫。
三個基礎平臺包括空間信息平臺、電子政務平臺和網站管理平臺。
五方面應用包括數字規劃、數字住房、數字城管、數字建筑市場及機關辦公。
1、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住房城鄉建設電子政務實施管理制度、總體框架和工作方案;二是建立數據匯交和共享制度;三是建立數據更新機制;四是建立信息公開和發布制度;五是建立系統安全運行的管理維護制度。
2、標準規范。一是制定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主要包括信息分類編碼標準、數據模型、業務參考模型、統計分析與評價參考模型、技術參考模型等標準規范;二是加強數據標準化管理,搞好標準規范的推廣應用。
1、信息化基礎設施
信息化基礎設施包括電子政務網絡、應用支撐設備、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和視頻會議設備。
電子政務網絡。包括公務內網、公務外網和互聯網,是支撐各級政務部門業務應用的基礎。建立部、省、市、縣各級住房城鄉建設管理部門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網絡,按照各類業務應用的信息安全等級要求,在不同網絡間實現數據傳輸。
應用支撐設備。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交換設備。通過使用虛擬化和云平臺技術,建立大規模刀片服務器集群和存儲集群,實現硬件資源的集中分配、管理、監控。
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包括防火墻、入侵檢測等設備。通過整合信息安全資源,規劃建設電子政務認證中心、應急響應和災難備份中心,充分發揮各類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作用,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整體防護。
視頻會議設備。包括支持高清圖像處理、雙流標準及雙路動態視頻發送和接收功能的視頻終端設備;調音臺、音箱、話筒、數字音頻處理器等音頻設備;高清圖像顯示設備;攝像頭或攝像機等視頻采集設備和UPS不間斷供電設備。
2、信息資源庫
信息資源庫是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信息資源采集、存儲、交換、管理、利用的核心數據庫,包括基礎數據庫、信息資源目錄和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三部分。
基礎數據庫。依據全省統一數據標準規范,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擴展城市空間數據、市政管線數據、規劃成果數據、產權產籍數據、住房保障數據、城市管理數據、建筑能耗數據、企業數據、人員數據、工程項目數據、政策法規數據、機關辦公數據等其他數據。
信息資源目錄。建立資源交換目錄,根據各部門信息資源和需求,依據資源訪問權限和資源交換頻次,完成各數字化應用系統與基礎數據庫的數據共享交換。
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通過元數據管理實現按照業務合理性構建數據邏輯結構。通過數據接口管理配置實現對數據訪問、數據更新、數據查詢的接口標準定義,用以支撐各業務應用系統。
基礎平臺包括空間信息平臺、電子政務平臺和網站管理平臺。
1、空間信息平臺。一方面提供全省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服務,實現多圖形基于同一坐標系的空間信息管理;另一方面,支撐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實現跨層級、跨業務的協同管理與分析。
2、電子政務平臺。通過通用組件和信息門戶,定制業務審批、公文處理與督辦、信訪管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效能監察、考核評價、檔案管理及信息報送等應用,實現業務應用的快速搭建、靈活調整和統一身份認證。
3、網站管理平臺。搭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門戶網站,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和共享;建立與公眾交流溝通的互動功能、民生服務功能,實現“一站式”網上辦公和咨詢服務。
1、數字規劃。采用航空遙感技術(RS)、信息處理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計算機數據庫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技術等,實現對省域城市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及建設過程監管,公眾參與監督,建設項目選址、城市規劃編制單位資質審批,以城市化綜合指標為基礎,為領導決策提供綜合支持數據,保證城市規劃有效實施和城市健康發展。主要業務應用包括:城鄉規劃編制管理、城鄉規劃審批管理、城鄉規劃監督管理、城鄉規劃統計分析與評價、城鄉規劃綜合服務和村鎮規劃管理。
2、數字住房。住房保障申請、準入、使用、退出等業務實現電子化管理,動態監督住房保障對象、房源、項目進度等變化情況。對房地產市場主體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全過程的動態監管,全面掌握個人住房基礎信息及動態變化情況,為實施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創造條件。建立住房公積金監控網絡,實時動態采集、匯總和分析全省住房公積金數據,實現對管理中心資金管理運作情況全面,及時、有效監督,為政府監管提供分析和決策依據。主要業務應用包括:房地產市場管理、住房保障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
3、數字城管。省市縣三級協調聯動,建立全省統一的數字化城市管理數據標準和城市運行管理評價體系。整合城市空間信息資源,實現空間信息資源有效利用和共享。采集各地業務數據,通過多維分析,準確把握城市運行狀況,量化城市管理對象和細化管理行為,完善城市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管理的能力與水平。主要業務應用包括:城市市政綜合監管,污水處理動態監測,燃氣、供熱監控,垃圾處理數據采集分析,城市照明管理,風景名勝區監管,古樹名木保護。
4、數字建筑市場。建立省、市、縣三級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網絡,逐步完善三級數據交換體系,及時采集和分析建筑市場項目、建筑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信息,實現對建筑市場主體行為、建筑市場項目流程的動態監管。主要業務應用包括:施工現場管理、信用綜合評價、企業資質管理、人員資格管理。
5、機關辦公。搭建機關辦公系統,實現廳機關文件記錄、督查督辦、信訪、行政審批、人大建議政協提案、檔案、內審、科研計劃立項、科技成果鑒定、行業培訓、會議、物品采購、工作信息等的網上管理,實現各部門間信息共享、辦公業務集成和省市間的協同辦公,實現個人事務的網上管理。主要業務應用包括:行政辦公、行政審批、行政后勤、協同辦公、一張圖展示。
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進一步健全信息化管理機構,明確職責,加強對轄域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部門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促進管理創新,以信息化促進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強化信息技術在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工作各個環節的應用,全面、系統地提高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為破解難題、履行職責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信息支持,避免孤立、片面、短期地看待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形成規范的信息化建設和運行機制,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促進系統整合、信息共享、上下協同、整體聯動。建立項目備案制度,省、市、縣建設的信息化項目啟用和停用,報省廳備案;建立項目建設管理制度,規范項目運行,確保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建立項目驗收制度,制定項目績效評價標準,對信息系統功能、安全、綜合分析能力等進行評定和考核;建立數據管理制度,規范數據采集與處理、維護與更新、交換與共享等行為,實現數據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加大對規章規范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強化對建設信息化發展監督管理。
將信息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支持,穩定經費來源。在落實信息化項目建設階段一次性大規模投入的同時,解決好后續開發、運行維護、數據更新、升級換代和人員培訓所需的經常性經費開支。加快信息化建設管理及投融資體制改革,廣泛吸引國內外各類社會資金,逐步形成由多種投融資渠道、多元投資主體構成的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格局。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市場屬性,積極向社會提供各類信息增值服務,并采用滾動推進的方法,使信息化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對信息系統進行安全定級,實施等級保護。采用先進的安全保密技術手段,對重要的信息交換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設施。完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制度,采取日常管理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切實保證網絡和應用系統安全運行。加強新形勢下信息安全保密防范措施研究,確保門戶網站及重要系統之間數據發布、交換、傳輸安全保密。
建立人才培養制度,制定培訓計劃,通過分層次培訓和信息化建設實踐,提高現有人員素質,結合人才引進,打造一支過硬的人才梯隊。注重人才資源的集約利用,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依托市場,整合系統內外的人才資源,為我所用。加強市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信息化機構建設,整合資源,壯大隊伍,切實承擔起對縣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