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建平
理性研判形勢沉著謀劃未來
——關于當前浙江經濟走勢的幾點看法
□文/蘭建平
今年上半年數據公布以后,浙江生產總值增長7.4%,低于全國平均的7.8%,總體態勢與上海、北京、廣東等同屬全國倒數第一方陣。這樣的數據盡管比一季度的7.1%高出了0.3的百分點,表明浙江經濟走勢有所好轉,但仍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比較多的議論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浙江,無論在產業上,還是在制度上,都陷入了“增長陷阱”,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如何科學地看待當前的7.4%這個數據?下半年全省經濟發展可能會呈現出怎樣的態勢?如何更好地根據當前形勢謀劃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這是當前上下高度關注的問題。
如果把2008年作為一個分水嶺來看,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2008年最典型的特點,也是浙江經濟的典型特點,浙江省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1.8%,是全國各省中增長最快的省份。依靠這種高速度,浙江省GDP從處于全國第11位的中等省份,跨越成為全國第四位的經濟大省。而支撐中國經濟、浙江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是全球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特別是2001年中國入世以后,不但外需持續增長,外資也持續流入中國,雙向推動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浙江地處東南沿海,從產品的國際化—外貿、技術的國際化—外經、要素的國際化—技術、人才、資本的融合發展來看,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使得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浙江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外需市場的減弱、外部要素流入的減緩,支撐浙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條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浙江要繼續維持11.8%這樣的高速增長,外部條件已經不具備。從兩位數字增長時代走向一位數字增長時代,這是必然的。
那么7.4%這個速度,是高了還是低了呢?僅僅從數字上看,縱向比較,客觀地講這個數字,這個數字不算高(見圖一)。
2010年、2011年,數字高是有外部條件支撐(國家推出了“4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的,2008年的數字高是由于2007年的翹尾數據有關系的。而今年的7.4%增長,一無刺激計劃,二是CPI在下行區間。如果用“有效增長”來表述上半年的增長是比較貼切的,特別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并不是很好的比較下,能有7.4%的速度,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
7.4%的速度是“有效增長”,是一個低速時代的“中高”速度。要理性地看待經濟數據,決不能為趕GDP而絞盡腦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橫向比較,7.4%這個數字和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個同處第一方陣的省份相比,浙江還處于較低的速度。但廣東外需有香港,中央政府會大力支持,加上粵北山區還有較大的空間;江蘇,有蘇北可以成為江蘇進一步發展的腹地;山東、河南,面積和人口都比浙江省大,在勞動密集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背景下,這些省的確比浙江有優勢,速度能夠快起來。而浙江勞動密集產業雖很有優勢,但沒有可以拓展的腹地,也沒有較低的勞動力支撐。對浙江來說,7.4%是一個低速時代的“中高”速度,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
從“有速度”向“有效益”增長,是去年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的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目標。半年下來,情況會怎么樣呢?根據統計數據,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與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經濟大省相比(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6.9%、江蘇12.2%、山東7%、河南15.4%,浙江只有5.2%),仍然是最低的。
工業增加值增長不快,說明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還不是很高,低附加值競爭、低成本(價格)擴張仍然是工業經濟增長的主渠道。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從“毛竹型”經濟向“實木型”經濟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在今年上半年的各項數據中,盡管工業增加值提高不快,但是從過程指標看,今年上半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7.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7.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高能耗行業增加值增速低于規模以上工業0.7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提高1個百分點;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和規模以上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分別增長19.2%和16.1%。這些過程指標,說明浙江在轉型升級中“調結構”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一些多年來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在逐步地得到解決。
如果把今年上半年浙江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同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的數據做個比較,浙江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高,浙江土地財政時代已經基本結束。同時更說明,浙江實體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在調整的過程中日趨加大。這對于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從投資來看,浙江投資增幅十分明顯。在五省中,浙江投資增長最快(廣東10.1%、江蘇20.6%、山東20%、河南23.6%,浙江達到23.92%),位居五省之首,這是浙江多年來沒有過的現象。
浙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社會投資以民間投資為主導,在全球經濟、全國經濟下行態勢下,能夠逆勢上揚,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可以看成市場基礎性配置資源的重要表現,是有效投資的重要體現。從這個角度上,這些過程指標的明顯好轉,說明浙江經濟發展在下半年的恢復增長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大家要有信心!
當前要科學分析經濟走勢,理性地看待經濟數據,決不能為趕GDP而絞盡腦汁。無論領導、專家學者還是企業,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有效益的增長”。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定不移地把推進工業現代化作為浙江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指導思想,統籌謀劃浙江下半年經濟工作。浙江“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問題。沒有工業的現代化,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就失去了物質基礎。浙江省原有經濟科技貿易政策要結合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努力用產業“政策洼地”去支撐“產業高地”的建設。
二是要把“工業強省”建設放到更加全面系統的背景中去考慮,形成合力扶工的良好工作機制。實現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是浙江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升級發展的重要保證。浙江要在全球貿易發展過程中增強話語權,必然要從“貿易大省”走向“實業大省”,只有“一流的產品”才能創造市場、引領市場。部門之間、上下之間,要形成“合力扶工”的良好工作機制。
三是要把龍頭企業培育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富民強省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追求,富民我們主要依靠創業、依靠小企業。應該說富民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現在問題的是經濟“大而不強”。如何變強?沒有大企業帶動,要變強是比較困難的。要把浙江省的制造業百強、服務業百強企業培育,作為經濟強省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加以積極推進。
四是要像抓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樣,抓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沒有淘汰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浙江要把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加以推進。全省42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示范區,尤其要注重通過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升級。要把以工業設計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密切結合起來。
五是要切實注重民營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在經濟比較低迷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企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浙江去年開始的“跑路”現象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這里尤其要注意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現代企業制度,對民營企業來說,產權是清晰的,但管理未必是科學的。要注重通過股權投資、產業整合等方式,推進家族式企業、老板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六是把經濟發展環境優化作為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加以落實。浙江曾經是創業環境最優的省份,被稱之為“一遇陽光就燦爛、一遇雨露就發芽”,帶著激情和夢想就可以到浙江去實現人生的價值。“打工去南方,創業在浙江”。然而,最近五到十年浙江的創業環境似乎開始下降。“大企業離浙江化、小企業離制造化”是創業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要知道“家有梧桐樹、鳳凰自然來”,浙江作為市場化較高的省份,要在環境優化上出臺實質性的政策。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36條,浙江可以積極爭取更多的可操作性政策,為民營經濟投資提供更好的機會。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