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謝艷芳 鄒繼 賢馬娟
信息化下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謝艷芳 鄒繼 賢馬娟
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人們的生產、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家不僅僅是一個休息的場所,更成為集工作、休息、娛樂、生活一體化的場所,人們通過互聯網、電話、電腦打破時空的限制,足不出戶進行遠距離的商業交流、遠程服務、情感交流;同時在信息化的引導之下,人們獲取到的交通信息也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信息的指導改變著人們出行的交通模式。與此同時我國大城市居民出行結構、出行方式、出行總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所以,在新形勢下,對居民出行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1.人均出行次數的增加。我國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數在信息化時代明顯呈增長趨勢。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的出行次數并沒有因為信息的應用而被替代,相反呈增長趨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手機、電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通訊工具,高端信息技術也在城市交通網絡中廣泛應用,一方面提高了城市交通系統的自動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和出行的安全性,從而激發了人們出行的欲望,增加了出行平均次數。表1為統計年份廣州、杭州城市居民平均出行次數在信息化時代的變化。

表1 廣州、杭州城市居民人均出行次數、平均出行距離
2.出行距離的增加。表1也表明我國大城市居民出行的平均距離均有增加趨勢,這與交通工具的可達性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術應用于城市交通系統——GPS定位系統、公交站點信息發布、衛星地圖查詢、可變信息板的應用等,提高了出行效率和出行質量,使人們長距離出行成為可能,增加了居民的出行半徑。
3.出行方式的轉變。表2為統計年份北京、廣州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變化。

表2 北京和廣州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變化
從表2可以看出,北京、廣州的公交分擔率均有所增加,公共交通比例的提高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城市交通問題的嚴峻,政府為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將不遺余力加大對公交和地鐵的津貼補助,將先進的通訊系統、車輛自動定位系統等應用于公共交通,使得公共交通在服務水平上得到了質的飛躍,提高了居民對公共交通的選擇。
4.出行結構的轉變。信息化浪潮的影響下,網絡購物、商務出行等多種出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相應的出行目的,減少了傳統的交通出行。
1.出行虛擬化。
(1)SOHO群體增加。信息網絡時代為人們提供的發達網絡,使居家辦公成為可能。美國從1980年至1990年居家辦公的人數由271萬人上升為340萬人,增長了56%。
(2)電子商務的出現。通過計算機網絡,買賣雙方完全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絡上就可以完成商品交易。特別是網上交易成為人們熱衷的交易方式,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生產、銷售等交易行為,比傳統面對面的交易方式更為直接、快速。
(3)遠程交流的出現。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手機通訊等高技術產品實現遠距離對話、視頻聊天,通過BBS論壇、聊天室時時關注親朋好友動向,遠程交流極大地擴大了人們的社交范圍,虛擬化的空間提供了真實的交流。
2.出行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居民在出行前通過交通信息網絡平臺、交通廣播、GPS定位以及手機網絡等多渠道搜索獲取交通信息,對人們的出行路徑決策及交通工具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在出行中根據道路信息與掌握到的交通信息做比對,及時變更出行路徑和交通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出行效率。
3.彈性出行增加。彈性出行比例是一個城市經濟活力的體現,經濟越發達,彈性出行的比例越高。信息的發展加速了城市的發展,改變了居民的出行結構。根據交通心理學,人們用于交通的出行總時間是相當的,當通勤交通出行時間變小,彈性出行時間將有所增加,在信息化主導下,出行彈性化表現得更為明顯。
4.出行對信息的依賴性增強。信息化時代,為提高出行效率,人們出行前將從多渠道獲得豐富的交通信息,并把獲取到的信息與實際比對,判斷所獲取的信息是否能夠應用于決策方案中,逐漸養成獲取交通信息的習慣。當出行者多次獲得交通信息后,在心理上有種依賴性,如果出行前未獲取交通信息,心理上認為該次出行的準確性無法保證,所以居民在出行時對道路交通系統的信息產生了依賴心理。
本文,筆者分析了信息化時代下城市居民出行行為具有的人均出行次數增長、出行距離增長、出行方式趨向公交化和出行結構以彈性出行為主的變化特征,并且根據人們在出行前和出行中受信息的影響的程度和廣度,總結得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特征。
book=37,ebook=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