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民

40年前還沒有偶像的說法,但按照現在的標準我是有偶像的。我的偶像就是我們松山炮校校長孫長明。其實不只是我,他是我們炮校學員共同的偶像。
那是我當坦克兵的第二年,我當了炮長,到團里的訓練隊集訓半年。我們的訓練基地、靶場都在象牙山里,為了訓練方便,就住在象牙山下的松山堡村。我們把這個培訓班稱為“松山炮?!保延柧氷犼犻L孫長明稱做校長。
孫長明是當年大比武的尖子、特等射手。后來大比武受到批判,當年的尖子多數受到不公正待遇,離開了部隊,他是我們團大比武尖子中碩果僅存的一個。據說是當時的老團長愛才,特地留下了他。我沒經歷過大比武,但在孫長明身上看到了當年大比武的風采。
坦克兵的三大技術是通訊、射擊和駕駛,他的專業是射擊。大炮看起來構造簡單,其實技術含量很高。射擊理論、彈道學,都深奧難懂,后來新裝備的火炮穩定器中的陀螺儀原理,更是艱深。這些知識他都能講得深入淺出。
孫長明不但理論精通,實際操作更是功夫過硬。當時我們使用的是老式坦克,火炮全用手動操作,一手搖高低機,一手搖方向機,兩手要配合默契。當時訓練火炮操控,就是畫信封靶:炮口上裝一根針,前面立一塊涂抹了黃油的牌子,操縱大炮在上面畫信封的圖形,也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框加兩條交叉的斜線。要畫得快,線要直。四條直線還好畫,兩條斜線就難了,要兩手配合得非常好才行。這對孫長明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盤,他甚至可以在牌子上寫字。在給我們演示的時候,他經常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寫得又快又工整,簡直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那段時間我們拼命練習,最后都達到了優秀,但用大炮寫字的功夫還是沒有練成。
坦克打靶前要校正武器,一般要用到10到20發炮彈,期間打靶、報靶、校正,反復幾次,挺費時間的。孫長明校正武器非常厲害,兩三發炮彈就能搞定。
他雖是軍事主官,但講話也很有一套,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有時還非常幽默。比如他在給我們做訓練動員時說,我們當兵的是干什么的?是殺人的!——當然是殺敵人。
他又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單雙杠都玩得中規中距,很見功力,很多動作都是我們這些新兵做不了的。他蛙泳也游得非常好。我們駐地附近有一條小河,水很清,拐彎處水面開闊,正好游泳。他游得又快又輕松。我們都是旱鴨子,頂多會幾下狗刨式,羨慕得不得了,就都跟著他學蛙泳。40年過去了,當年在部隊學過的那些軍事技術都束之高閣了,只有這項技能,至今還經常使用。
離開訓練隊之后我就很少和他聯系了。后來他受到重用當了營長,又當了參謀長,轉業后到了哈爾濱。我們離得不遠,一直想去看看他,但直到他去世,也沒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