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火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經濟下行隱憂增大:3月,工業生產者的出廠價格同比下降,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也就是說,買進來的材料漲價了,而賣出去的產品價格卻下降了。
這種看似矛盾的貴買賤賣的現象,卻恰好解釋了為什么今年1、2月份的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出現了兩年零三個月以來的首次下滑。確實,在通脹不變,而工業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企業生產得越多,虧損也就越大。
不過,國內外主流投行機構依然看多中國經濟。
花旗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近期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有關3月份宏觀數據的報告均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雖面臨一定下行隱憂,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將持續回落,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已馴服了通脹,而眼下的任務,則主要集中在“穩增長”上。
營收上漲而利潤下降
在剛剛結束的一季度,出口增速下滑,投資受到抑制。
4月7日,在廣東、安徽分別開辦顯示器制造工廠的企業主朱洪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的四家工廠目前實現的利潤率,已經“低得可以忽略不計”。
這位企業主表示,自己每天要面對兩大困難。“一是新訂單哪里找,一是借錢融資還去找誰。”他說。
在朱洪亮的工廠所在的廣東省,今年1、2月份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近三分之二。增速下降的情況在制造業集中的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也同時出現。
4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2年3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改下行趨勢、再度抬頭,環比上漲0.2%。同時,該指數同比上漲3.6%的結果,也高于市場預期,通脹壓力猶存。
引起市場警惕的是,統計局同時發布的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創下2009年12月以來的新低,同比下降0.3%。
出廠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一降一升”的矛盾,反映了生產領域的價格下降,并沒有效地傳導到消費環節中。生產和銷售之間的流通領域存在的明顯差價,讓流通環節不斷攀升的成本,再度推高了物價。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研究員王宇雯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還可能繼續受到各種中間環節價格上漲的影響。
“一方面,目前國內成品油價也已創歷史新高,后續如果繼續上調,可能給國內物價運行帶來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未來國內水、電、成品油、天然氣等資源品價格改革措施的陸續出臺可能對物價的中長期上漲有一定推動作用。”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盡管考慮到中長期通脹壓力仍存,經濟增長雖有所回落,但仍可能較為平穩。
當前上游成本的上漲,已經拖累了占據經濟核心領域生產要素的國有企業。
國家統計局3月底發布數據,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5.2%。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一樣,這一數據也出現了27個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受宏觀調控和投資緊縮政策影響較多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遭受直接影響。2012年開年,國有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便接近兩成,實現利潤不足1800億元。但是,今年1至2月份,國有企業的營業總收入仍增長近10%,營收上漲而利潤下降的“倒掛”說明了,國有企業生產得越多,虧得越多。
反映中國大型企業工業活動的制造業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在2012年3月份的數據為53.1,低于往年3月份的水平。由匯豐中國采集自中國中小企業數據形成的非官方PMI指數也創下三年來的最低水平。民營制造企業面臨新訂單減少、產量縮水、用工量下降等一系列緊迫問題。
上述經濟運行狀況,有可能會拖累2012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降至8.5%以下。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對經濟下行的擔憂,在4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刻,或將得以確認。
需求不足與成本上升
在經濟增速實質放緩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面臨不能回避的問題:如何在經濟轉型的“薄利”時代生存。
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只是在2002年和2009年兩度出現工業利潤負增長。此前兩次企業出現大規模虧損,都只是因為出口需求下降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而本輪虧損,則出現了生產成本的影響。在近兩年來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壓力之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利潤都在緩慢下滑。
在工業利潤下滑的行業中,國有企業占半壁江山的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利潤領跌。其中,鋼鐵行業虧損最嚴重,1至2月份虧損94%。
鋼鐵企業因為上有煤炭、電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下有房地產市場調控收縮的限制,在上下游的“擠壓”中成為本輪經濟下行中深受影響的典型。不斷爆出虧損的武漢鋼鐵集團(下稱“武鋼”),正是由于主營業務虧損而轉向“養豬”。
2011年,這家鋼鐵集團的營業額超過了2000億元,利潤卻只有30億元。其中,鋼鐵的利潤僅10億元。主業前景暗淡的武鋼,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300億元到非鋼鐵制造領域,這包括了養豬、養魚、有機蔬菜種植,以及物流和化學制品生產。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談及武鋼“養豬”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理解武鋼的行為。“作為綜合型的國有企業,利用后勤集團的閑置資產和富余人員生產,也是多元化經營的手段之一,并非是武鋼不再做鋼了。”他解釋道。
3月30日,記者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時,部分參會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有企業利潤下滑是“臨時性”的,更大程度上與國家近期的收縮信貸、抑制投資政策有關。
但是,同樣面臨危機,武鋼擁有的土地、政策等優勢,是民營企業無可比擬的。在成本和通脹的雙重壓力之下,民營企業在今年余下的日子里,或將更艱難。
朱洪亮在廣東深圳和東莞的兩間工廠,目前工人的工資已經漲至每月三千元,是2010年年初的兩倍,但兩間工廠的營業收入還維持在2010年年初的水平。“今年估計很困難,最后真是生產越多,虧的越多。”他說。
自2月以來,朱洪亮已開始在中部省份尋找成本更低的廠址。目前,他已經計劃在安徽池州開辦一間容納數千名工人的新廠。這位企業主打算付給安徽的工人每月兩千元,是廣東地區工資的三分之二,但是他仍然看不到利潤明顯提升的可能。
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說:“工業利潤的負增長其實是遲早發生的。利潤下降,可能是中國經濟轉型必經的過程。”
盡早啟動新一輪改革
面對生產成本上升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不少分析機構預測二季度將迎來新一輪貨幣放松政策。然而,出口和投資,這兩大支撐中國經濟此前高速增長的動力被制約,中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便暴露無疑。
如何利用經濟結構轉型的時機,盡早啟動對于現存經濟體制的改革,更有可能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質量。
4月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西、福建考察經濟運行情況時指出,再次提及壟斷行業的問題,并批評“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中國經濟體制內的壟斷問題也再度受到外界的關注。
4月2日,還有兩個月任期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利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的機會,敦促中國政府加強對重點經濟領域的規劃。佐利克表示,中國過去30年的歷史性成就不可能永久下去,為保持強勁增長,政府未來應該增加競爭,提高生產力并開放市場,保護并培育中國企業家的精神。
就在2月底,佐利克領導的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報告建議中國的國有企業所有權多元化,并且國企中的政府角色,應逐步退出市場。
這一報告遭遇了中國決策者們的回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上回應世界銀行對于國企改革的觀點時稱,這種觀點是“基于對國企改革的不了解”。現在國有企業的目標,不是“退出”,而是“徹底的市場化”。
決策者亦認識到中國經濟已進入調整期。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4月2日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表示,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行“三化”并舉,是中國現代化的必有路徑,也是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的戰略舉措,可以助推中國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保持經濟適度較快增長,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3月30日,中國體改研究會會長高尚全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02年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央曾多次提及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參與的混合制經濟,實現合作主體的多元化,于是才產生了有關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新舊36條”。
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高尚全建議,中央應在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前,明確國有經濟應該如何做到有進有退,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