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東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3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自2008年起,“胡吳會”每年一次,媒體關注度正逐年降低,但今年因吳伯雄主動提及“一國兩區”,而重新掀起話題。臨來大陸前,吳伯雄曾與馬英九等人面談,就“胡吳會”沙盤推演,故其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之說。一般認為,“一國兩區”是吳伯雄為馬英九傳話。
3月28日,在國臺辦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楊毅的回應是:眾所周知,這是長期以來臺灣方面在法律層面對兩岸關系所持的基本態度。我們多次講過,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其他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這是我們的一貫立場。
“馬英九是想借此看臺灣的反應。如果馬英九公開講‘一國兩區,就要直接面對民進黨的攻擊。吳伯雄等于給馬英九設置了一道防火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褚靜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馬英九將于今年5月繼續連任,沒有再選壓力,他在尋求歷史定位。至于民進黨,正在敗選中重新檢討兩岸關系政策。這是“胡吳會”上吳伯雄拋出“一國兩區”概念的政黨背景。
“一國兩區”代表了國民黨的整體性訴求。民進黨雖然有反彈,但內部已有不同聲音。
“一國兩區”攪動了兩岸政壇的一池春水。但正如楊毅所言,它在臺灣并非新概念。
臺灣 “一國兩區”的法律架構
在與胡錦濤會晤時,吳伯雄說,依照目前《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兩岸以“一國兩區”的概念作為法理基礎。根據條例內容,這兩區為臺灣地區、大陸地區。
這個說法傳到臺灣后,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聲明,要求馬英九撤回“一國兩區”說法,并向民眾道歉。而馬英九隨后則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回應稱,此說法符合臺灣“憲法”架構。
在1991年5月1日之前,臺灣在法律上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中共視為“叛亂團體”,大陸地區也就是所謂的“淪陷區”。《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由臺“國民大會”制定,于1948年5月10日公布實施,直到李登輝執政時廢止,共施行43年之久。
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日,李登輝以第2124號令公布共10條的“憲法增修條文”,給臺澎金馬冠名“自由地區”,而稱中共領導地區為“大陸地區”。
接下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用更客觀的詞匯“臺灣地區”取代了“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并列。該條例第二條“用詞定義”規定:“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值得一提的,還有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前(1991年3月)通過的“國統綱領”。該綱領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在“國統綱領”通過前夕,海基會正式掛牌成立,大陸也在1991年底成立海協會作為呼應,奠定了如今兩岸兩會協商的基本框架。
“馬英九1991年任‘陸委會副主任委員,對臺灣形成‘一國兩區法律架構參與較深。”廈門大學臺研院政治所所長張文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一國兩府”,“一國兩區”與“一國兩制”
不過,早在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前10個月,臺灣官方文件中就出現“一國兩區”概念。那是1990年7月,時任臺“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在“立法院”提交施政報告,承認中共統轄大陸地區的政府,并第一次用“一國兩區”指稱兩岸當時的狀態。
在這一時期,“一國兩區”和“一國兩府”的提法在臺灣混合使用。而李登輝似乎更鐘情“一國兩府”概念。這兩個概念看似相近,但強調的重點不同。
“‘一國兩府強調的是臺灣和大陸是兩個平等的‘政權,‘一國兩區強調的則是‘地區事實上的分治,但當時大陸對這兩種說法都不接受。” 褚靜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翻檢當年《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報道,大陸反擊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一國兩府”上。
如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發表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演說后,新華社在接下來的報道中說:“李登輝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舉世公認的事實,聲稱‘中華民國為一獨立主權的國家,‘今后必將以更主動、務實的精神,拓展國際活動的空間。這實際上是在推行‘一國兩府,制造‘兩個中國。”
20天后,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開幕式上講話時重申:只要雙方坐下來,真正本著“一個中國”的原則商談祖國統一,而不是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一國兩府”,一切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商量。
這一年的9月27日,新華社記者采訪了國臺辦發言人唐樹備。唐樹備表示:“我們注意到臺灣當局關于‘一國兩地區的提法。這一提法在島內外已引起爭議。我們認為,這一提法和臺灣當局過去所提的‘一國兩府一樣,實質上是使兩岸關系變成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它不可能解決兩岸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國家統一是無益的。眾所周知,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我們主張和平統一祖國。‘一國兩制是實現和平統一的最好辦法。”
對大陸的善意回應
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時,兩岸情況已經大為不同。“臺灣被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約20年,很多人認為臺灣建構獨立國家的論述已經完成,他們的教科書上也有類似表達。大陸的兩岸政策也到了必須要調整的時候。”褚靜濤說。
從對大陸的稱謂看,甚至連國民黨人也習慣于用“中國”稱謂大陸。以至于馬英九2011年初要求“政府”機關文書中,必須一律稱對岸為“中國大陸”或“大陸”,而非“中國”。
在2008年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競選時,馬英九曾提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張。但囿于島內政治壓力,迄今未能付諸實現。去年底,馬英九競選期間再度談及和平協議,仍面臨民進黨巨大反彈。褚靜濤和張文生均認為,此次吳伯雄主動釋出“一國兩區”概念,是馬英九為增加兩岸政治互信對大陸所做善意回應。
“‘一國兩區比‘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更接近大陸立場,它更強調‘兩岸同屬一中。”張文生說,大陸方面對這種提法比較謹慎,沒有正面接受,但也沒有表示反對。
針對“一國兩區”,民進黨代理主席陳菊并未主動回應,只在高雄議會接受質詢時表示,這個說法太冒進,對臺灣現狀沒有幫助。因為全世界對“一國”的認知都不是“中華民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她改稱“中國”為“中國大陸”。這是一個微妙的變化。
但張文生認為,民進黨很難改變“一邊一國”的基本立場。馬英九此次讓吳伯雄提前釋放“一國兩區”信息,其目的之一或許是試探外界反應,為其5月20日連任時的就職演講奠定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