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共和》4月19日
失速的革命
如今的敘利亞,3/5的民眾是25歲以下年輕人,外界稱他們為“Facebook世代”,但很少有人理解他們是誰,他們訴求什么。為回答這兩個問題,英國記者詹姆斯·哈金2月第三次進入敘利亞。在他看來,很多敘利亞反對派中的年輕人只相信武力,不少人擔心敘利亞變成又一個伊拉克,但敘利亞年輕的反對派仍樂觀。
美國《民族》4月23日
伊麗莎白·沃倫能贏嗎?
她是美國消費者的擁護者,20多年來一直從事消費者和中產階層保護研究,她創建的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成為奧巴馬政府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如今,伊麗莎白·沃倫又宣布參選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為進步人士所追捧,為保守派所鄙視的沃倫女士勝出的關鍵,在如何影響眾多的獨立中間派選民。
美國《時代》4月16日
反思天堂
在全球基督教徒準備紀念耶穌死而復生的節日之際,一場關于天堂的辯論似乎不像其他美國文化論戰那樣具有更強的政治性。雖然來世論在媒體中不會像節育問題一樣獲關注,但從根本上說,關于天堂的神學和文化沖突也可算所有文化論戰中最重要的,因為它關注基督徒如何審視生命意義。本期封面關于天堂性質的討論,堪稱對教徒大眾的一次觀念挑戰。蘭登書屋執行編輯喬恩·米查姆在封面文章中認為,天堂不該被理解為和人世間分離的永恒之地,更該被視為世間的上帝之地,由此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才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教徒的生命也將被賦予繼承耶穌使命,讓世間重歸理想秩序的意義。在他看來,人們需要改變對于來世論的認識,因為只有眾人在現世中都努力向善,幫窮助貧,這種無私忘我和大愛精神才會讓天堂在我們的世界中落地生根。
日本智能手機為何打不過韓國
日本《要素》
4月國際智能手機兩強相爭,一個是蘋果,一個是三星,很少看到夏普、索尼的影子。韓國智能手機勝日本一籌的原因在于,在韓國國內,通訊運營商、廠家與政府三位一體,在其國內鍛造出成功的商業模式后,很快推向世界。相比之下,日本手機廠商卻各自為戰,而內容的提供也滿足不了國內用戶的需求。
法國《快報》4月6日
奧朗德會輸嗎?
距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還剩兩周,奧朗德的處境相當微妙,前有薩科齊咄咄逼人,后有梅朗雄異軍突起。面對眾人對社會黨的質疑之聲,奧朗德表現得相當冷靜,重申競選主題為降低年輕人失業率、促進歐洲經濟增長,并不會再提出新主題,而將致力于保持提議的連貫性。也許這反而可加深選民對他的印象。
德國《明鏡》4月9日
家鄉是什么?
哪好都不如家好,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故鄉是什么?當離家多年的人想到故鄉的親情,在電影上看到家鄉的美景,都會心潮澎湃。不同的人對故鄉有不同的感受:故鄉是座火熱的高爐,是炊煙繚繞的村莊,是白色的房屋,是智能手機,是激發愛國愛鄉的熱土,是個普通的人。讓我們一起尋找故鄉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