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華 夏愛華
江蘇省姜堰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姜堰 2255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腫瘤,近年來,其發生率呈現明顯增高的趨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2]。子宮肌瘤多來源于子宮平滑肌組織,發生于30~50歲女性患者,臨床發生率為30%左右,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是十分明顯,或者子宮肌瘤體積相對較小。選擇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是本科室研究的熱點問題[3-4]。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對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婦產科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年齡26~53歲,所有患者均經過B超診斷和臨床診斷確診。子宮肌瘤類型:單發子宮漿膜下肌瘤45例,子宮漿膜下合并肌壁間肌瘤41例。子宮肌瘤直徑為3.5~12.6 cm。單發性42例,多發性44例,子宮肌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壓迫癥狀,其中,不孕不育5例,痛經32例,不痛經54例。子宮肌瘤患者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開腹手術組)48例和觀察組(腹腔鏡手術組)38例,術前行B超檢查排除黏膜下肌瘤,行子宮頸防癌檢查,如果子宮內膜較厚,應行診刮+病理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軟件比較觀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對照組采用采用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
觀察組通過腹腔鏡下輔助子宮肌瘤剝除術進行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首先建立氣腹,分別放置套管,直徑分別為10、5~10、5 mm,放置舉宮器,在臍部放置腹腔鏡。通過電凝刀拉鉤將子宮肌瘤的包膜切開,達到瘤體,將其鉗夾住,對假包膜和瘤體進行充分的分離,將子宮肌瘤剝離出來,剝離完成后,對創面進行雙層的縫合。首先將肌瘤腔關閉縫合,對漿肌層進行縫合。通過大抓鉗進行牽引,將子宮肌瘤包膜和組織連接帶進行清除,將瘤體挖出后,將套線拉緊,一直到達底部后進行電凝切斷。在探查過程中對子宮內膜穿透情況進行評價,如果穿透了子宮內膜,首先對1/3肌層進行縫合,然后再對漿膜層進行縫合,如果沒有穿透子宮內膜,要縫合1/2肌層,將子宮肌瘤瘤腔進行縫合,然后再縫合1/2漿肌層。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通過t檢驗和卡方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稍多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應用時間及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照組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發生率為8.3%(4例),明顯高于觀察組(發生率為 0),χ2=8.66,P <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比較(±s)
組別 例數(n)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抗生素應用時間(d)住院天數(d)對照組觀察組48 38 t值 P值75.2±25.6 100±40.8 3.44<0.05 100.4±50.6 145.8±60.7 3.78<0.05 30.3±10.8 20.6±9.7 4.32<0.05 2.2±1.2 1.3±0.6 4.22<0.05 7.5±2.5 5.5±1.5 4.28<0.05 9.0±3.0 5.0±2.0 7.07<0.05
子宮肌瘤是婦產科常見腫瘤,其具有不規則、月經經期出現延長、下腹部墜脹、白帶異常增多、腰部酸痛、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腹部可能有壓迫感[5-6]。子宮肌瘤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常用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子宮肌瘤剝除術、子宮次全切或者子宮全切除術[7-8]。開腹手術創傷相對較大,切開皮膚后,腹部器官在空氣中暴露時間相對較長,術后脂肪液化的發生率相對高些,甚至少數病例還會發生術后切口感染。但是開腹手術可以在直視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操作,術野更加開闊,觀察病變更加清晰,可以減少對于復雜操作和手術器械過多增加的手術費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挖除術是一種微創的手段,在進行臨床診斷的同時,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法。近年來隨著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廣泛應用,創傷小、恢復快、切口相對美觀、住院時間短及術后生活質量恢復快等優點逐漸顯現出來。腹腔鏡下手術要根據子宮肌瘤的部位、大小、數目及患者對于手術耐受性進行綜合性的考量[9-10]。腹腔鏡下手術時,術者要注意病例的選擇,以及對手術者自身水平的判定,對于腹腔鏡下手術操作較為熟練的術者,可以根據現行條件選擇合適的病例進行切除。子宮黏膜下肌瘤宮頸肌瘤、子宮肌壁間肌瘤、尤其子宮肌壁間的小肌瘤、太大的子宮漿膜下肌瘤、文獻報道上說肌瘤直徑超過9 cm、子宮肌瘤數目大于3個、肌瘤位置長得太低、靠近子宮峽部及子宮動靜脈血管處的肌瘤、子宮腺肌瘤等均不適宜行腹腔鏡下肌瘤剝除術。總之,病例的選擇很重要。本研究通過對本院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效分析,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稍多于對照組,提示以后還要加強腹腔鏡下縫合與止血的技巧,有待于以后改進與提高。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應用時間及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發生率及術后腸粘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創傷小,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瑛,張英,湯桂英,等.3種途徑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09,38(19):2488-2490.
[2]廣會娟,付婷,常小梅.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100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425.
[3]李素貞,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48-49.
[4]吳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55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954-2955.
[5]于廣山.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1):142-143.
[6]徐志文,張智虹,孫亞男.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剜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237-238.
[7]張艷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137例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0):1795.
[8]張阻威.子宮肌瘤的治療新進展[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30(3S):212.
[9] 張震宇.子宮肌瘤診治的熱點問題[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7,16(5):323.
[10]王黎娜,趙春艷.經陰道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的可行性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