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峰
血液檢驗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檢驗方法,不但能夠為診斷血液疾病提供依據,還能為其他系統的疾病鑒別診斷提供必要的信息。血液標本的正確采集,是保證血液檢驗結果真實的前提。沒有合格的標本,就根本無法取得符合患者真實病情的檢驗數據,臨床醫生也就無法正確診斷與治療,甚至耽誤患者的病情,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因此,血液標本的質量,直接影響醫師對患者疾病做出的診斷和制定的治療方案。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仍有部分血液檢驗的標本與真實情況之間存在誤差,有報道[1]顯示,有 65%的原因源于臨床日常護理工作,所以,提高標本的合格率必須重視護理環節。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集各項目血液檢驗標本7500份,本文分析其中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
1.1 研究對象 7500份血液標本包括血清5500份,血漿2000份,全血500份。
1.2 方法 每天由專業人員依照臨床醫生申請的檢查項目,嚴格核對血液標本采集量,血液標本外觀、是否出現凝血、溶血情況,并詢問采集標本的時間、采血體位、采血部位、采血過程、標本的存放溫度以及患者自身情況等,判斷標本是否合格,并將出現誤差的血液標本明確標記標本不合格情況,并將結果反饋到臨床科室,聯合科室醫護人員及實驗室檢驗人員對標本誤差產生原因進行分析總結。
不合格標本600份(6.7%),其中患者身體因素影響245例(40.1%),量不準120例(20.0%),溶血96例(16.0%),凝血 88 例(14.7%),其他 51 例(8.5%)(包括標本與申請單上患者資料不符合、檢驗目的與標本要求不相符、需隔絕空氣的標本混入空氣等)。見表1。

表1 血液標本檢驗誤差形成原因[n(%)]
隨著醫療設備的更新,醫學檢驗工作的發展,臨床血液檢驗項目逐漸增加,這對于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只有準確的檢驗結果才能讓醫生作出正確判斷,這對血液標本提出更高需求,因此加強對血液標本采集和處理等分析前質量的控制力度,對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
通過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接收的7500例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原因的分析,其主要原因為患者身體因素影響,血液標本量不準,溶血,凝血以及其他因素。通過各科室協作配合,提高參與相關人員的意識,便能避免上述影響以確保血液標本質量合格,結果有效[3]。
護士在采集血液標本前,應仔細核對醫囑及化驗單,正確選擇真空管,明確各種因素的影響,了解患者生理狀態、用藥情況、疾病情況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護士在采集標本前一日,應向患者介紹采血知識。采血前要求患者保持空腹,以免出現種種誤差。除此以外,本次 600例血液標本的誤差中,還包括劇烈運動,這種情況會導致血鉀、血鈉、血糖、血尿素氮等項目數值的差異,占整個誤差形成原因的46.0%(280/600)。
采集過程須要加強提高護士工作態度和臨床技能。采血時要做到一次出血,且不應過度拍打穿刺部位。在采血之前必須要做好查對工作,注意采血工具有無破損。采血時患者應平坐位,選擇肘部靜脈血,避開炎癥、損傷肢體。標本量必須符合要求,不能太多或太少。采集一管以上的血液標本必須注意采集順序,以防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的凝集。標本采集結束后須將抗凝劑與標本充分混勻。在此次研究中,此類影響因素46例,占7.7%。
采集標本后,須及時送檢,存放時間不宜過長。標本不能在陽光下長時間照射,更加不能使標本試管破損或外溢。在醫院中送檢工作是關鍵環節,倘若沒有認真對待,將會產生嚴重后果,此次試驗中有8.3%的誤差是在上述環節中出現的問題。
綜上所述,醫務人員必須了解上述各種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否則標本便會潛存對檢驗結果產生嚴重影響的因子,將給疾病的診斷帶來錯誤的判斷。因此檢驗人員、臨床醫生、護士三者應相互溝通,共同參與檢驗室的質量控制工作,提供更加可靠準確的檢驗結果。
[1]涂學亮,王坤,李玲,等.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標本采集與處理[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6):552-553.
[2]袁慧,曾小麗,將朝暉,等.2003-2006年北京安貞醫院檢驗科標本不合格的特點分析及對策[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6(6):692-693.
[3]彭海維,方宗軍,楊榮,等.血標本放置時間和方式對9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0):3427-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