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昨天公布了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的調查,涉及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海外市場遭遇的最大貿易訴訟案。盡管我光伏產品仍未擺脫出口加工的被動局面,但至少也算是我目前出口中為數不多的高端制造產品。在中國產業剛剛遭受到來自美國的“雙反”調查后,在國內光伏產業正在調整結構,處于行業最困難的發展階段之時,特別是人們對默克爾訪華寄予厚望的時候,歐盟居然毫不留情地邁出了大膽的一步,這不禁要引起中國的深刻反思。
在中國高端產業總體仍處于弱勢的情況下,個別產業的興起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要引起國外同行的關注和緊張,個別競爭對手挑起的貿易爭端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的介入則應更多考慮到市場競爭的因素及產業上下游發展的影響,以及任何貿易壁壘的措施可能帶來的利益得失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利用不公平競爭的理由,通過對規則的操縱和利用,刻意地打壓來自于外部的競爭,甚至更嚴重者,不惜頂著貿易保護主義的譴責,而針對某一目的國采取打壓措施,這不禁會使我們感到法律和規則,其實都已變得不那么至高無上了,而保護自己,限制對手的發展才是天經地義的選擇。
可以預見,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和刻意打壓,在現階段很難避免,因為中國經濟正在崛起,如果歐盟權力機構是理性的或明智的,如果西方的執法機構是公正的,那么情況或許會好一點。但若政府也帶有偏見,就會迎合貿易保護主義的訴求,進而采取果斷的措施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目前,后者出現的頻率居多。因此,中國企業及相關政府部門應認真反思,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保護中國企業的利益。特別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必須學會反制。
針對光伏電池的反傾銷調查立案,首先企業應積極應訴,因為一般情況下,應訴企業會得到較有利的裁決,反而不應訴的企業會被課以重稅。鑒于歐盟市場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重要性,若不應訴,很可能導致中國光伏業全面退出歐洲市場;其次,政府也應有所反應,除繼續進行必要的法律交涉外,將視案情的進展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對歐洲輸入中國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產品進行必要的制裁。此外,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光伏產業及相關行業要引以為戒,抓緊轉型升級,突破技術束縛,避免同行競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