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蓮 敬國敏 郭蘭
口腔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害分析及防護措施
趙明蓮 敬國敏 郭蘭
目的 分析門診口腔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與防護措施。方法 對2007年1月~2012年1月口腔門診發生職業暴露的26例案例進行分析,列出職業暴露的高危因素,并針對高危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結果 26例職業暴露中銳器傷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從職業看,醫生10例,占38.46%,護士14例,占53.85%,其它人員2例,占7.69%。受傷部位分別為手掌24例,占92.31%,手臂和面部各1例,占3.85%。各暴露項目中銳器傷、護士、手掌受傷具有代表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職業暴露危險因素依次是祼手操作、徒手傳遞銳器、防護不到位、使用注射器后未及時取下針頭、利器盒不符合要求、手術中銳器劃傷。結論 口腔門診醫務人員容易發生職業暴露,有效的防護措施、嚴格規范操作、合理配置人員可大大減少職業暴露的危險,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
口腔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危險因素;防護措施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醫生、護士及其它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常見的意外傷害[1],近年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就是跟各種疾病患者接觸,具有一定的職業暴露風險。特別是口腔科,醫務人員需要頻繁使用車針、探針等銳器[2],而工作中使用的各種醫療器械均會與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接觸,一旦患者血液、唾液含有傳染性病毒,如乙肝、 丙肝等,在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后,沾有患者血液、唾液的醫療器械便會傳播[3],使口腔科醫護人員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對口腔科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加強口腔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最大限度保證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2年1月口腔門診發生職業暴露的26例,銳器傷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
1.2 分析方法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科的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備案表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職業暴露情況 26例職業暴露中銳器傷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從職業看,醫生10例,占38.46%,護士14例,占53.85%,其它人員2例,占7.69%;受傷部位分別為手牚24例,占92.31%,手臂和面部各1例,占3.85%;各暴露項目中銳器傷、護士、手掌受傷具有代表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6例職業暴露基本情況[例(%)]
2.2 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分析 從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分析顯示,祼手操作12例,占46.15%,占危險因素的首位,其他危險因素依次是祼手操作、徒手傳遞銳器、防護不到位、使用注射器后未及時取下針頭、利器盒不符合要求、手術中銳器劃傷。見表2。

表2 26例職業暴露原因分析[例(%),n=26]
隨著對醫院感染認識的提高,口腔醫護人員的防護問題已引起醫院的高度重視。口腔科醫務人員除操作過程中容易發生職業暴露外,還在醫務人員所處的環境及人群也加大了醫務人員感染的機率[4]。針對種種易感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
3.1 加強醫務人員的防范意識 口腔科醫務人員及其它人員在人員上崗前均要求接受相關職業防護安全培訓及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培訓[5],掌握基本的職業防護技能,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同時口腔科要制訂嚴格的標準操作規程及急預案,加強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并建立銳器、針刺傷登記報告制度,定期對職業暴露安全進行風險評估[6]。
3.2 加強環境消毒及設備要求 首先保持就診環境的整潔,確保診室空氣流通及空氣潔凈度在規定的范圍,每天兩次紫外線照射60m in。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 g/L消毒液拖地,治療椅間隔距離最好在3m以上[7],以防止感染及交叉感染。每天開始接待患者前均先用含有效氯1000m g/L消毒液對治療臺、牙椅設備進行擦拭,牙椅坐位鋪設椅套,污染后及時更換,光固化機、治療臺、水氣槍、照明燈手柄、吸引器等把手上包一次性避污膜,治療一位患者后及時更換。
3.3 使用一次性口腔檢查包 口腔檢查器材使用一次性口腔檢查包,用后按醫療垃圾統一送指定垃圾站銷毀處理[8]。對于非一次性口腔使用口腔器械,嚴格按消毒一清洗一滅菌程序處理,保證口腔器械“一人一用一滅菌”。
3.4 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嚴格執行洗手制度 醫務人員洗手制度不僅可減少患者之間的感染,同時也是減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最有效、最經濟的預防措施。因此,對醫務人員要嚴格執行洗手制度,醫院可采取不定期抽查,進行醫務人員手指菌培養,加大監督的力度。同時要加強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從本院26例職業暴露的高危因素顯示,祼手操作12例,占46.15%,占危險因素的首位,因此,實行標準預防隔離原則,在診療時接觸體液和血液操作時要戴一次性橡膠手套,戴手套是一種有效的隔離措施,可防止裸手與血液、體液等傳染性物直接接觸,并且醫護人員每治療完一位患者均要更換手套并洗手,同時在操作時視患者情況,必要時要戴防護鏡和穿有防護作用的工作服。
3.5 操作時防止意外傷害 從26例職業暴露顯示,銳器傷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因此,醫務人員在操作時應掌握各種器械的使用技巧及方法,盡量避免被銳器所傷。口腔治療操作完后,應立即從車針根部卸下手機上的車針,以避免操作中不慎劃傷手。在清洗、整理、消毒小銳利器械時,要戴好手套操作,以免意外刺傷。
[1] 董良峰.口腔科門診醫院內感染規范化管理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醫學創新,2009,6⑺:107-108.
[2] 劉彬,羅小潔,范小洪,等.規范口腔科醫院感染管理的做法與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⑸:558-559.
[3] 申建維,王旭,李雙一,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與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序列比較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⑼:1041.
[4] 劉振聲,余大鵬,陳增輝,等.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724-726.
[5] 李莉莉,盧愛工,劉東玲,等.口腔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及干預策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⑷:418-419.
[6] 牛光良,曾東,劉鋼,等.牙科高速手機HBV滅活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⑹:696-697.
[7] 陳立新,范丹丹,孟曉琳,等.口腔科門診醫師標準預防能力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5):2243-2245.
[8] 何艷文,許艷花,張翠芹,等.循證護理在護理人員針刺傷干預措施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9,5⑶:207-208.
book=21,ebook=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6.013
401420 綦江縣文龍街道衛生院(趙明蓮 敬國敏 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