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棟森 于群 盧培東
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的臨床觀察
孫棟森 于群 盧培東
目的 探討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的有效性,術中切斷內括約肌長度及安全性。方法 選擇肛裂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均給予肛裂切除術加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后位部分切開術,肛門內括約肌切開長度對照組0.5cm,觀察組1.0cm,并給予圍手術期相關護理,記錄術后平均VAS疼痛指數(1~10分法)、服用止痛藥劑量、傷口愈合時間。結果 患者全部治愈,均未發生肛門失禁,傷口愈合時間比較P>0.05,觀察組術后VAS疼痛指數與服用止痛藥劑量與對照組對比P<0.01。結論 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療效確切,肛門內括約肌下緣切開1.0cm安全療效好。
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肛裂
肛門內括約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IAS),位于直腸內下段,止于肛管肌間溝,長2.5~3.4cm,厚4~7cm,為肛管的上三分之二,主要由平滑肌構成,受內臟神經支配,作用為幫助排便,其肌張力較高,與其他肌肉較好的配合完成肛門的自制功能與維持直腸的張力[1]。近年來,隨著對肛門內括約肌解剖結構的認識,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筆者通過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慢性肛裂患者12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月~2011年6月慢性肛裂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4.8±8.7)歲,病程3~36個月,平均(19.2±6.9)個月。均符合《中國肛腸病學》中關于慢性肛裂診斷標準。其中,肛門先后裂并存33例,前正中裂29例,后正中裂59例,伴肛乳頭肥大37例,伴哨兵痔49例。術前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10分法)進行評價,疼痛指數為7.33。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所有患者在年齡、生活環境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囑患者術前排空大便,俯臥位,臀下墊枕頭抬高。消毒肛周皮膚,鋪無菌巾,1%利多卡因麻醉,進針處自尾骨尖肛門連線中點,緩慢注射藥物入肛管后淺間隙,肛周局部浸潤麻醉分6處,每處3m L注射進內外括約肌之間。麻醉發揮作用后,用0.5%碘伏溶液對肛管與直腸進行消毒,后進行肛門鏡、肛門直腸指診檢查,排除直腸腫瘤等病變。電刀切除潰瘍裂口、皮膚硬結、哨兵痣、肥大肛乳頭,內括約肌下緣切開,對照組為0.5cm,觀察組為1.0cm。其他部位肛裂一并搔刮,直至出血,電凝止血。
1.3 術后治療 手術完畢后放置太寧栓1枚,明膠海綿2塊,對傷口進行壓面,放置凡士林油紗進行引流。術后普通飲食,常規使用抗生素,如疼痛無法忍受給予氨酚待因[2]。控制停止排便48h。于術后第2d開始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坐浴,每天2次,應每天給予一次肛腸換藥。
1.4 觀察指標 ⑴記錄手術當天、術后第1次排便時、術后第2、3、7d的VAS疼痛指數。⑵記錄患者服用氨酚待因止痛藥的劑量(片計)。⑶記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⑷記錄患者術后1個月發生的大便沾染衣物、排氣失禁、大便失禁情況。
1.5 療效判定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傷口愈合好,排便通暢,肛門功能正常,無任何并發癥發生;好轉:癥狀改善,傷口縮小,無明顯并發癥;無效:傷口未愈合,存在不同程度肛門失禁,癥狀無明顯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均治愈,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14~35d,平均(19.9±4.2)d,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18~43d,平均(23.6±3.3)d,兩組比較P>0.05。兩組患者肛門功能均恢復良好,術后1個月均無大便粘染衣物,氣體失禁,大便失禁等情況發生。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指數比較,平均疼痛指數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術后服用止痛藥劑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VAS指數、服用止痛藥物情況比較
肛裂常伴有嚴重的疼痛與出血,給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帶來巨大的影響。對于急性肛裂,經過及時保守治療常可治愈,超過2個月則演變為慢性肛裂,可表現為肛乳頭肥大、肛管瘢痕、前哨痔、內括約肌暴露等形式,經保守治療常無法治愈[3]。現在對肛裂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超聲多普勒與細致解剖研究同樣發現,肛管后正中線處血管數量少,且有平均動脈壓為85mm Hg的終末動脈供應[4]。肛裂患者超過90mm Hg,導致后正中線較易缺血。由此可解釋肛裂患者內括約肌痙攣,后壁易發病,劇痛及愈合困難,局部麻醉不能緩解肛管壓力等特點。
單純肛裂切除術治療慢性肛裂,病因無法去除,傷口愈合慢。肛管擴張術雖可治愈,但擴張后括約肌損傷較重,肛門失禁率高[5]。側方括約肌切開術,效果較顯著,對前述手術方式并發癥可有效避免,控制復發率,但術后仍出現肛門狹窄、出血、肛門失禁、感染等并發癥[6]。有研究證實,進行部分內括約肌切開術對降低肛管內壓力效果顯著[7],且傷口愈合快,肛門失禁發生率大幅降低。對內括約肌切開長度多少目前仍無較好標準。因慢性肛裂好發于后壁,本文采用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后位切開術,切除肛裂,并切開內括約肌部分下緣,應用電凝止血,出血量少,止血迅速徹底,視野清晰,可有效提高對內括約肌識別的準確性,有效避免誤傷其他,感染機會降低[8],同時給予圍手術期合理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兩組患者均治愈,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14~35d,平均(19.9±4.2)d,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18~43d,平均(23.6±3.3)d,P>0.05。兩組患者肛門功能均恢復良好,術后1個月觀察,均無大便粘染衣物、氣體失禁、大便失禁等情況發生。兩組患者VAS疼痛指數比較,平均疼痛指數觀察組(2.68±1.29)、對照組(5.45±1.56),P<0.01。術后服用止痛藥情況,觀察組平均(1.23±1.22)片,對照組平均(2.57±1.27)片P<0.01。由此看出,對部分內括約肌切斷1.0cm,可有效降低肛管壓力。
綜上所述,對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1.0cm,治療慢性肛裂療效顯著,使患者服用止痛藥劑量顯著降低,傷口愈合時間縮短,安全有效,在臨床中推廣是切實可行的。
[1] 趙蘭天,趙白云,趙靜.維生素B6、糜蛋白酶局部注射治療肛裂110例[J].山東醫藥,2009,49⑽:46-47.
[2] 牛立軍,牛志寶,燕平,等.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后位部分切開對慢性肛裂術后疼痛的影響[J].四川醫學,2009,30⑴:117-118.
[3] 齊光富,劉百羽.外涂硝酸甘油治療肛裂36例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15):12-13.
[4] 耿斌.經陰道切開陰道后壁黏膜加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直腸前膨出[J].吉林醫學,2011,32⑴:122-123.
[5] 李少珠.肛門內括約肌切斷術在肛腸手術中的應用概括[J].右江醫學,2010, 38⑶:349-350.
[6] 梁君林,陳利生,高楓.肛裂治療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7,13⑷:271-274.
[7] 陳家杰.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09,5⑹:110-111.
[8] 劉向偉,趙麗珠,郭嵐思,等.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在治療急性嵌頓痔中的臨床應用[J].廣東醫學,2011,32⑻:1024-1025.
book=63,ebook=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6.044
266002 青島市第九人民醫院肛腸外科 (孫棟森 于群 盧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