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之靈
“中國館之父”何鏡堂:穿行于建筑時空后的積淀
本刊記者 劉之靈

1963年與夏昌世導師在桂林七星巖合照
“如果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而離開創新,就會使我們陷入保守和復古。努力創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國文化精髓的現代建筑,是當代建筑師的歷史責任。”
——何鏡堂院士
他擅長表達藝術的力量,在才華變成文明的神秘工作里,信仰使他的建筑充滿人性的光芒。他的建筑在這片土地上開辟了歷史的輝煌,締造出一個屬于建筑的奇跡。何鏡堂,華人建筑師,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新中國成立后獲獎最多的建筑師。
他吸取傳統藝術的偉大之處,也發現現代文化之精彩。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奧運會摔跤館、羽毛球館,中國市長大廈,錢學森圖書館,天津博物館……他的建筑設計事業40多歲才起步,56歲成為“中國工程設計大師”,61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不管人生如何起伏,他只用作品來辯白?!爸挝业模褪且粋€中國建筑師的歷史責任!”
承載著“百年中國夢”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筑設計無疑被賦予了重大的歷史意義。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宋春華說:“世博會也是世界建筑博覽會,某種意義上,我們將國家館建筑視作中國推出的‘第一件展品’?!彼敲嫦蚴澜缯故局袊攘Γ宫F中國人的智慧和氣度的重要標志性建筑。這座足以載入世界建筑史的杰作的締造者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院士和他所帶領的團隊。
2007年4月,上海世博會向全球華人設計師發出邀請,征集中國館設計方案。何鏡堂院士回憶說,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是他一生設計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受關注和不平凡。
“中國館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詮釋,同時也符合現代生態環保的現代建筑理念?!焙午R堂院士說,“如果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而離開創新,就會使我們陷入保守和復古。努力創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國文化精髓的現代建筑,是當代建筑師的歷史責任?!?/p>
“什么元素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通過建筑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和精髓?”時間緊迫,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讓何鏡堂院士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和他的學生沉醉于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從中國哲學思想到中國建筑文化的精神內涵再到具體的建筑斗拱,不斷挖掘,不斷思索……
何鏡堂院士確定了中國館的設計理念“中國特色,時代精神”。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天津博物館

映秀震中紀念地
何鏡堂院士和他的團隊決定從三個方面把握中國特色,一是文化符號,中國的漢字、京劇、山水畫、剪紙藝術等等都是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外國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二是歷史文物,比如說中國的一些出土文物,夏商周時期鼎、罐的造型,也是最能表現中國形象的;三是傳統建筑,中國傳統的城市格局、園林規劃有著很多值得汲取的靈感,比如棋盤式、中軸線、九宮格等布局方式。所以說,中國館最大的特點就是源自中國元素,這些元素是抽象的,不是具象的,看到中國館就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張力。
而時代精神則需要用現代材料、現代技術和現代審美觀念來表現。中國館需要很中國,也需要很創新,何鏡堂院士希望達到的效果是看不出是哪個年代的建筑,也就是給人以現代之感?!焙午R堂介紹說,中國館是環保的、節能的、低碳的,這就是最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說,斗拱的建筑造型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陽光直射時,場館底部可以享受到大片陰涼,而在陽光斜射的冬天,又可以更多享受到溫煦的陽光;架空24米的設計,通風效果也很好,能夠形成自然風,因此,在中國館外排隊的觀眾會覺得比較涼快。他套用了世博主題,他認為,對于建筑來說,“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何鏡堂院士說在設計過程中難點非常多,就拿大家看到的這件“中國紅衣裳”來說,就研究了幾個月才最終確定。一方面是材質,一方面是顏色,用什么材質、怎樣的紋理表現中國紅才最合適?怎樣深淺的紅才是中國紅?何種濃度才不會令如此大的一個建筑顯得刺眼?這些問題都經過反復斟酌,不斷做實驗篩選,才有了今天大家都知道的4種紅漸變搭配和外立面的燈芯絨紋理。
而被問及他最難忘的中國館故事,他笑了笑說,我們的設計第一輪評選過程中曾經落選。那是2007年4月25日,中國館設計方案全球征集活動開始。僅僅兩個月內,上海世博局就收到344份設計方案。評選過程首先是從344個備選方案中篩選出20個,之后再從中選出8個,最后再進行第二輪設計競賽8選3,挑出推薦方案。競爭之激烈不言而喻。由于參選的設計方案實在太多,每個設計方案都有厚厚一疊資料,要在短時間內選出方案,很多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在起作用,雖然何鏡堂對自己的作品信心滿滿,但陰差陽錯,第一輪過程中他的方案就被淘汰,沒能入圍前50??煞寤芈忿D的是,在“進8”的角逐中,評委們猶豫了,總覺得不夠理想,最終決定重新翻看那些已出局的設計方案,何鏡堂和許多設計師都站回了同一條起跑線。正是有了這次復審,“東方之冠”才沒有和我們失之交臂,之后,它一路脫穎而出。2007年9月,最后一輪,評審組圍繞“唯一性、標志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標準再次嚴格品評,“東方之冠”排上了第一位。談到當時失而復得的心情,何鏡堂說,悲喜交集,至今難忘。

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
讓何鏡堂院士最難忘的,是2012年1月15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世博會籌備工作時的情形。第二天,所有中央媒體便刊登出了胡總書記緊握何鏡堂雙手的大幅照片。何鏡堂回憶說:“當時我們這些園區設計、建設人員都很興奮,在西大廳等候接見。胡總書記到中國館頂層平臺等地參觀后,從電梯下來,逐一與我們握手。他剛跟我握過手,旁邊領導介紹說,這是中國國家館的總設計師。胡總書記馬上又與我握了一次手。總書記說,這個館很有中國特色。我對胡總書記說,希望全國人民都喜歡!中國館體現了中國精神,我就心滿意足了。
美輪美奐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成了當之無愧的“國家名片”。
1938年4月,何鏡堂出生于廣東省東莞市。少年時,喜歡數理化又割舍不下對繪畫喜好的何鏡堂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建筑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工程師”,自此,當建筑師的想法便悄悄萌發。他是華南理工大學第一屆研究生,師從一代嶺南建筑宗師夏世昌,成為華南工學院培養的第一批建筑學碩士。
何鏡堂說,報考華南理工和考取該校的研究生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不過他的才智激情和建筑知識,是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之后才找到用武之地的,而這時他已經人到中年。
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何鏡堂夫婦應邀調回到母校華南理工大學,在建筑學院一邊任教一邊開展建筑設計工作。何鏡堂開始進入建筑設計事業的豐收季節。離開北京,調回闊別18年的華南理工大學時,何鏡堂45歲,職稱只是普通的“建筑師”。“如果留在原單位,我就會平淡地等待退休,就會永遠和自己喜歡的事業失之交臂。”何鏡堂回首往事,解釋說之所以選擇回學校,是因為那里可以把“設計與研究、創作和教育結合起來”。
何鏡堂回到母校后,正逢深圳八大重點文化工程之一的深圳科學館開展設計方案競賽,他攜妻子立即報名參賽。深圳科學館是深圳對外科技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當時像這樣有影響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競爭非常激烈。
中年起步,何鏡堂只爭朝夕,不想放過任何機會,他為自己定了一條“清規戒律”:工程—研究—精品,即是做一個工程,出一篇論文,爭取獲一個優秀建筑獎,牢牢地將“工程研究與實踐結合”。
何鏡堂根據建設方提出的“建筑風格要有特色,最好讓人看后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要求,他和妻子運用先進的設計理念,最終設計出以八角形為主體、集現代化多功能于一身的《深圳科學館建筑方案》。經專家學者評選,在眾多的設計方案中,由何鏡堂設計的方案脫穎而出,被建設方采用。同時,這一設計方案還分別獲得國家建設部和廣東省建筑設計二等獎。
雖然時隔多年,何鏡堂卻記得當時參加競標的每個細節。那時距離他全家回廣州沒幾天,臨時安置的宿舍里很多行李還沒打開。沒有工作室,何鏡堂夫妻就在招待所里支起桌子畫圖?!?米高、1米8寬的玻璃幕墻在國內是第一次用。”夫妻倆拼命干了20多天,交稿前一天又熬了一個通宵,終于如期趕出設計模型。第二天,設計方案和模型送往深圳?!澳菚r從廣州到深圳要走5個多小時。交了稿之后,市里叫他們先不要走。當天傍晚結果就出來了,通知他們‘中標了’!”
1984年,何鏡堂主持設計的廣東江門五邑大學教學主樓,利用剖面“位移”,形成各層大小不等的休息平臺,供學生課間休息底層架空,為師生提供室內外庭園活動場所,營造了一個既有時代感又具有南方水鄉特色的新型校園環境。

玉樹博物館
1985年,他參與主持設計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被評為是“傳譯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的力作。該建筑設計構思獨特,一氣呵成,陳列樓、墓室和珍品館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傳世價值而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和建設部、國家教委優秀設計一等獎及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獲UIA世界建筑大會頒發的“當代中國建筑藝術創作成就獎”。
隨后,由何鏡堂主持的嶺南畫派紀念館、深圳寶安新城廣場等一批建筑設計,令他收獲了更多的鮮花和榮譽。
1992年,中國市長大廈及大都會廣場成為何鏡堂在高層建筑設計方面的又一優秀作品。他與研究生冼劍雄一起設計了超高層的48層建筑群,運用城市綜合體的設計理念,構筑了一個多功能的現代化城市廣場和綜合體,兩幢建筑物中間特意設計了一個馬蹄形廣場,創造優美的建筑空間,提供了一個休閑的活動廣場,著意表達現代化大都會文化廣場的內涵和氣質。市長大廈獲得教育部設計一等獎和國家銅獎,成為廣州標志性建筑,并被評為廣州市十大現代建筑。
在何鏡堂的杰作中,以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博物館居多。1997年主持設計的虎門鴉片戰爭海戰館,位于他的家鄉東莞,為國家重點工程,這座建筑物的設計,凝聚了他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靈感。其匠心獨運之處在于,總體布局與歷史文脈環境融為一體,體現嶺南地域特征,建筑造型以廣東木棉花為意象,猶如海戰炮臺群,以簡練的建筑形態表達軍民團結抗敵和海戰的歷史內涵。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設計的沈陽“九一八”紀念館方案,是一個建筑與環境、功能與藝術高度結合的實例。該設計追溯歷史,結合狹長地帶特征,建筑構思猶如一把半埋地下的斷刀,建筑造型與平面布局高度統一,用簡練和抽象的建筑語言,表達一個人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進程和正義必然勝利的永恒真理。該設計在1998年由沈陽市工程設計招投標中心組織的全國競賽中排名第一。
談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何鏡堂選取了兩項震撼人心的工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中,何鏡堂選擇了眾多元素來表達對大屠殺遇難同胞的悲痛悼念:入口廣場以砂石鋪裝,行走時的“沙沙”聲猶如冤魂的泣訴;和平廣場以緩緩流動的水來體現期望和平的意境,參觀者從壓抑中走出,面對這樣的和平之境,更能了解和平的可貴。
對于紀念性質的建筑來說,僅僅有重現還不夠,或者說,僅僅有對災難的紀念還不夠,相反,紀念建筑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對災難的反思,進而讓人們超越災難,看到光明的未來。1994年,何鏡堂被評選為中國工程設計大師,1999年年底,何鏡堂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另外一個新起點——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華南理工大學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何鏡堂還分別擔任了全國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有關部門還授予他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何鏡堂院士說,“他“一生做了三個正確的選擇。”1983年5月,經過長達四五年的調動拉鋸戰舉家南遷;1992年全家移民美國時他決定留守廣州;1999年成為院士后仍然將設計創作列為自己的核心工作之一。時間支持了他的所有抉擇和判斷?!贝藭r正值我國大學大發展,他帶領團隊全力投入我國大學校園規劃設計中,先后主持設計了200多所大學,被譽為“校園建筑的掌門人”,北京大學郝斌副校長為此還為他提詞:“校園新景象,一半屬何公”。
何鏡堂的人生之路是曲折的,但他也始終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什么是幸福?他認為,幸福就是當你工作時,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同;當你年老了、病了,依然有人來關懷你。有一次,廣州大學城藝術學院音樂廳開幕,何鏡堂和夫人到大學城觀看表演??赐瓯硌葜螅头蛉嗽谕饷孀咦?,一個女學生跑過來,對著何鏡堂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這個女孩說她是藝術學院的新生,她是代表她的父親來給何鏡堂鞠這個躬的。她父親說,非常感謝何鏡堂設計了這么美的校園,讓她可以在畫一般的環境里學習和生活。雖然何鏡堂一直都不知道這個女生的名字,但是這種被人認可的幸福感卻始終停留在他心里。60歲生日時,學生送來一個28磅的生日蛋糕,上面是他26年前的起步之作:深圳科技館,這些時刻,他都覺得特別溫暖、幸福。
何鏡堂院士說,如果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而離開創新,就會使我們陷入保守和復古。努力創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國文化精髓的現代建筑,是當代建筑師的歷史責任。
在何鏡堂院士的眼中,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應對自然和社會各種嚴峻考驗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文化財富,不能夠舍棄,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建筑也是如此。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領了很多大師進來,對提升我們的建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們的建筑師老是跟著外國的潮流、跟著外國的建筑來走,我們只能邊緣化。他們走一步,我們跟著人家學習,等你走得差不多人家走到第二步,你又要跟著人家走。我認為要走一條具有中國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創作道路,風格要結合當地的環境條件來做,要符合地域、文化和時代特征,不要為求與眾不同再走‘復制’外國的路線?!?/p>
何鏡堂院士表示他的建筑理念,首先是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這“兩觀”,然后是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這“三性”的融合。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品味,時代性體現建筑的精神和發展。三者又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師能夠很好地理解和綜合應用建筑的三性,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就能創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他說,例如嶺南建筑的地域性主要表現在這邊的濕熱氣候上,所以建筑通常都要考慮通風、隔熱、遮陽這些實用功能;文化性主要表現在嶺南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比較多,也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嶺南風情,這些在建筑里也都有反映出來;時代性就是新技術、新理念、新材料等。
他贊成建筑的目標是統一的,任何一個建筑最終都是給人用,給人們提供文化和物質的享受,但是它的手法是多元的。比如說我們建一座電影院,不管在深圳建,或者在北京建,目標就是讓人們進入電影院能夠看清楚、聽清楚,在美國建也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但大家的形式完全不同,因為美國人有美國人的文化,北京有北京的歷史,深圳有深圳的城市特征、地形地貌等。
現在國內建筑學的風氣還是一邊倒地學習西方,比如最近在米蘭就遇到某意大利籍的建筑評論家,他很欣賞中國館的設計,有中國的特色并說中國過去的許多建筑是“可口可樂式”的,也就是舶來品,何鏡堂的感觸很深,認為尤其在建筑學的教育方面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相信很多人通過這次世博會也能得到啟發,各國的展館都著重體現各國文化特色和現代科技,好的建筑一定是要強調跟當地文化和人民生活追求相一致的,而在呈現上又要是現代建筑,在功用上要是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優秀的傳統文化,加現代的材料、技術,這應該是當今全世界建筑師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在中國館之后,何鏡堂院士繼續設計澳門大學、上海錢學森圖書館、天津博物館、映秀震中紀念地、玉樹博物館及一大批文化、科技建筑等,他說,“今年我74歲,到我這種情況,是社會在推著我走,當一個人的工作與社會需求同步,就停不下來了。我想也不一定要停下來,停下來不一定好,我這個年紀一停下來估計就只有生病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就像我在《建筑人生》這本書的前言里說到的是‘辛苦但快樂的路’?!?/p>

工作團隊 (前排左一:何鏡堂院士)
book=42,e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