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馮京津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達1.13億人,占我國人口總數的8.47%。據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測算,目前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大約有4萬億元人民幣,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萬億元。
繼商業地產之后,養老地產正在成為各大開發商爭奪的熱點。嘗試養老地產的先行者還在不斷增加。一個命題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快,房地產業介入養老社區,是否能夠為中國養老模式提供一種新的范本?無限廣闊的未來市場,使得養老地產正在成為又一波地產新浪潮。
無疑,養老地產是相當有前景的,市場需求也是不可抑制的。但是,對于開發單位來說,項目散售模式是很難持續的。散售的結果必然是另一種房地產開發項目,項目也就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那么,項目開發建設完成之后的接收方選擇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繼眾多房企宣布進軍商業地產、旅游地產的熱潮后,萬科、保利地產、首創置業紛紛開始搶灘養老地產,期望從中國社會老齡化率升高的現狀中尋找商機。但業界認為,養老地產前期投資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因此現在企業仍處于摸索過程中。養老地產是有前景的,但是要有深入的對于開發建設經營模式的探索。
在度假、休閑、養生類的地產項目中,養老置業需求尤其受開發商青睞。中國人口紅利消退預期的背面,是老齡化日趨嚴重背景下隱現的商機。養老地產即是其中之一。越來越多的房企,比如保利、萬科等多家開發商都提出“養老地產”新主張。保利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胡在新認為,中國有13%的人是在60歲以上的人群,差不多有1.8億人,養老地產前景是非常廣闊的。中山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監、香港資深社工羅觀翠表示,中國人非常喜歡買房產,等老的時候不愿搬進老人院,如果這個小區里面已有為老人服務的各種業務,他們就可一直住在這里,子女也不用擔心將來要把他放在老人院里。把養老問題落實到社區內,是一種很好的養老模式。
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化養老必然成為趨勢。而養老地產正是抓住了這樣的契機。市場化養老的突破,最早會在京滬穗深。由于一線城市老人身家豐厚,視野見識廣,一胎率很高,小孩去國外或者外地工作的比例很大,空巢老人很多,因此這幾年來,廣州以及周邊養老置業的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旅游地產打出了養老置業的旗號。
“調控政策的實施加快了房地產業轉型發展,市場進一步細分,新的業態不斷出現,老年住區建設無疑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認為。

大量社區缺乏老年服務設施
劉志峰稱,當前我國養老社區的發展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有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國內目前社區養老機構多屬于公辦社會福利型,設施簡陋,功能單一,而老年公寓、老年住區等建設剛剛起步,法規政策不健全,概念不清,在開放模式、運行管理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二是老年住區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專業層面缺乏在老年住區發展的長遠規劃,將老年住區發展居家、社區、社會養老體系缺乏統籌安排,在數量和服務質量上缺乏相應的標準。三是老年住區建設投入不足,對政府而言,由于養老資金不足,主要集中用于基本養老保障和福利型養老機構建設;專門老年住區相對普遍住宅小區開放,配套和設施要求都比較高,開發成本較大;租賃型老年公寓投資期長,沒有相應的土地、稅收等支持,開發企業積極性不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四是老年住區規劃設計和管理服務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盡管現有的標準對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做了相應的規定,但是規定很不健全,有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行。在衛生間、廚房、戶外環境設計上,都有一些不利于老人居住生活的因素,大量社區缺乏老年服務設施。更重要的不但硬件建設缺乏,在醫療護理、休閑娛樂等軟件服務方面也嚴重不足。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打著養老地產牌的地產項目,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養老地產項目,因為定位的不準確,使得更多項目徘徊在養老地產的邊緣地帶。它們或是傾向于旅游度假型地產,或是掛著養老養生的名號吸引人投資的商業地產。
據了解,目前全國已開發的旅游地產項目至少有上百個,以高爾夫、海景房、山地、溫泉等為主題的休閑度假住宅、別墅、酒店公寓成為目前旅游地產開發的主要形式。一些地產項目不但打出旅游旗號,還加上了養老的名號,將項目稱為“旅游養老地產”。而這一類項目從規劃設計上看,很多與養老并沒有多大關系,旅游的概念要遠遠強于養老的概念。
究其原因,還是與養老地產開發的難度有關。一方面,國內養老地產剛剛起步,尚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另一方面,對于養老地產的盈利模式和周期,開發商還很難算清楚這筆賬。在這樣的情況下,旅游地產迎合老齡化的趨勢,打出養老的名號,卻無養老之實,實在也不難理解。
“老年住區的問題,既有解決老年人在哪里住的問題,又有采取何種方式養老的問題。因此,老年住區與養老地產,既是房地產業的重要業態,更是養老產業的重要部分。”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透露,中國房地產協會將專門成立老年住區委員會,這項工作在民政部批準以后將正式啟動。老年住區委員會是由從事老年住區研究、設計、投資、開發、經營、管理的企業,金融、保險、醫療等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人士自愿參加的非營利性、全國性組織。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與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基本服務與選擇性服務相結合的養老地產體系。他表示,老年住區委員會成立后,還將組織有關大專院校、研究單位、開發企業和保險機構,共同就市場經濟條件下老年住區的開發建設、復合型老年住區的運行模式等問題進行研究。“我們特別想借鑒像美國等國家的預防養老、房屋置換等經驗。”朱中一說。
2011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部署了“十二五”期間的老齡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和運行管理。“十二五”規劃中對養老事業的重視,市場釋放了積極的信號。于是,更多的開發企業開始相繼涌入養老地產市場。
面對養老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房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提醒開發商說,休閑旅游、養老等地產項目有一個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的問題,還要考慮與老百姓的消費觀念、消費水平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