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印
(商洛市商州區水利隊 陜西 商洛 726000)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于2008年3月開始閔家河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至2010年3月歷時兩年,已基本完成水保治理項目。在治理過程中,采取了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三道防線”,即第一道防線“養山保水”,以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措施為主;第二道防線“進村治水”,同時結合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及村莊環境改善措施;第三道防線“入江護水”,以水質改善、河流生態及景觀措施為主,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閔家河清潔型小流域屬丹江二級支流,是丹江口水庫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流域總面積19.5 km2,共有支毛溝道40余條。流域內山地起伏,地形地貌復雜,土類、土種繁多,林草覆蓋率達58.8%,植被覆蓋率為84.1%。水土流失面積為4.92 km2,占總面積的17.5%。流域內有梁坪、里程兩個行政村,人口密度102人/km2。閔家河小流域較為完整,是商洛市第一條列入清潔小流域治理的項目。通過兩年治理,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整,使生產用地與生態用地比例協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有效控制源頭污染,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優質清泉。
經實地調查,閔家河小流域年污水排放量為46682t,全部為生活污水排放,年使用化肥量為185t,年使用農藥6.12t,年產生白色垃圾量為83.29t。該流域內無污水處理設備及垃圾處理設施。詳見閔家河小流域面源污染調查表1。
據調查,該流域的化肥使用量為1470 kg/hm2,遠遠高出發達國家認定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基本為氮肥。隨著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殘存的有害物質也隨之增加。水土流失產生的大量泥沙作為載體,吸附和攜帶化肥、農藥直接排入河流、水庫,污染水質。流域內坡耕地平均每年流失表土1.5cm,每公頃約流失180t土壤,相當于每公頃每年損失氮磷鉀4050kg。土地肥力不斷降低,迫使農民不斷增加化肥使用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面源污染狀況〔1〕。流域污染現狀相見表1。
該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共有水土流失面積 492.16hm2,其中:輕度87.96hm2,占流失面積的 17.9%;中度282.72hm2,占流失面積的 57.4%;強度73.32hm2,占流失面積的 14.9%;極強39.72hm2,占流失面積的 8.1%;劇烈 8.44hm2,占流失面積的1.7%。土壤侵蝕模數2100t/km2·a,屬中度土壤侵蝕,年土壤侵蝕量為 5.92萬 t。
自1998年以來,該流域共發生特大暴雨二次,分別在1998年7月和2003年8月,這兩次洪災共沖毀農田14hm2,主溝道兩側河堤遭到嚴重沖毀,根基懸空,護坡滑塌累計長度4.3km,暴雨沖毀民房、圈舍850余間,沖到電線桿110余根,直接經濟損失1700多萬元。對于商州區諸如閔家河這樣的小流域若不及時治理,就會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源涵養造成極大威脅。
針對流域嚴重的水污染、水土流失問題,以水源保護為中心,以“三道防線”為主線,根據流域地貌特點、土地利用特點、植被蓋度以及水環境狀況,并將新農村建設納入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分區采取不同措施進行治理,對其治理措施進行合理規劃與布置〔2〕。
(1)生態修復區。位于流域頂部,坡度一般大于25°。按照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要求建設,實施封山禁牧、封育保護,加強林草植被保護,防止人為破壞。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護水資源。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以自然生態修復為主,在交通要道處、路旁、進山口設立宣傳封禁標牌、布設刺鐵絲網圍欄并確定專人管護,實行區、鄉、村三級管理。加強林草植被保護,保持土壤,涵養水源。
(2)生態治理區。位于坡中、坡下和坡腳地帶,溝道及河道,坡度小于25°。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修筑石谷坊、截水溝、排水溝,疏溪固堤,整修河堤以及生產道路,進行垃圾處置和污水處理。在治理中強化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管理和環境美化工程建設,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達到減少面源污染、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的目的。
(3)生態保護區。位于流域下游溝道兩側及村莊周邊地帶,一般為河川地、河灘地和階地。突出生態環境整治,建立河濱帶,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樹種,恢復河流生態景觀。村莊綠化應沿村莊外圍和村莊內道路兩側、房前屋后,根據不同地類形成縱橫向林網。
3.2.1 采取超前思維,拓寬治理渠道
(1)探索生活污水處理新思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建設收水、排水管網和農戶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可就地處理生活污水,有效解決農村污水難處理問題。
(2)積極推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主要為廚房垃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其垃圾的大部分為有機部分,可以堆肥后還田,剩余的小部分采取綜合設施進行集中處理。
(3)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的漚化措施。每戶建設一個有機垃圾漚肥池,吸納生活中產生的剩菜、剩飯、菜根、菜葉、果皮等廚余垃圾,畜禽糞便實行入窖漚肥。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后,將肥料用在果樹種植或農田作物種植中。
(4)重點推廣無機垃圾處理。實行“農戶分類、專人收集、集中處理”方式,在居住相對密集處建設大型垃圾箱,分散地建設小型垃圾箱,各戶每日產生的垃圾收集在就近的垃圾箱內,清運車輛定期清運至垃圾臺。垃圾箱、垃圾臺配可利用倉和不可利用倉,將可利用的進行處理后進行重新利用,不可利用的定期進行無害化處理。
(5)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污染治理。①開展科學施肥,掌握科學施肥方法,并強制減少化肥、農藥的超標使用。②多使用易降解,少毒害的品種,減少污染面。③調節化肥、農家肥的使用比例,氮、磷、鉀肥平衡施肥,防止水土污染。有機肥的傳統生產方式是將畜糞收集,人工進行堆漚發酵。限制氮肥用量,以補貼的形式鼓勵使用磷肥、鉀肥。④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防止土壤板結,同時可減少農村垃圾,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環境面貌。
3.2.2 結合旅游,搞好河濱帶美化建設
以面源污染防治為中心,圍繞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修復,在閔家河流域沿線150m范圍內、支流沿線50m范圍內實施退耕還林,合理利用河灘地,禁止開墾河灘地、河荒地種植等。閔家河沿線50m范圍河濱帶建設,栽植垂柳、落葉松,道路兩旁栽植塔柏。打造客家山寨,開發閔家河小流域生態旅游區。
3.2.3 加強監管,落實監管責任
農村管水員對小流域內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河岸帶運行情況進行定期巡查,并負責各工程措施的運行管護,進行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的日常登記。
經過治理,到2010年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100%,年攔蓄徑流11.33萬m3,減少泥沙4.36萬t,減沙效益達到70%以上,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到85%以上。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對5°~25°的坡耕地部分改建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部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發展經濟林果,使人均基本農田保持在1.1畝,人均經濟林果面積達到0.25畝。
生態建設效益:實施村落、院落美化,村路主干道、聯戶路干線種植景觀行道樹和綠籬;發展櫻桃、核桃等庭院經濟林園;實施生活污水處理、收集、利用設施配套,完善村居、民房的沼氣、改廚改廁,集中發展規?;鷳B、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示范園。初步實現“人在畫中走、車在林中行、清泉繞村流”的生態、休閑、安適的特色山區新農村。

表1 閔家河小流域污染調查表
非點源污染防治效益:化肥施用強度(折純)低于350kg/hm2,減少50%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50%以上;固體廢棄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處置,利用率達80%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以上,各項指標控制達到以下標準:總磷<0.1mg/l,總氮<0.5mg/l,生化需氧量<3mg/l,化學耗氧量<15mg/l。
社會效益:依托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日趨完善,建設客家山寨,發展生態“農家樂”第三產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人均純收入穩步提高40%以上。
閔家溝清潔小流域治理后,保持了水土,凈化了水源,減少了面源污染,保證了水源區水質,同時減輕項目區的自然災害。年可增加蓄水量11.33萬m3,增加保土能力4.36萬t,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區內農業生產設施得到完善,以“農家樂”為代表的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將極大地促進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生活文明的統一協調發展。閔家溝清潔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會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小流域治理的步伐,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綜合治理示范流域。陜西水利
[1]潘宣,柳詩眾,王星.陜西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情況概述 [J].中國水土保持,2010(4):27-28.
[2]祁生林,韓富貴,楊軍,等.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理論與技術措施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0(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