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剛王 豐 陳 黎
(1.陜西省水產研究所 陜西 西安 710086;2.石頭河水庫水產站 陜西 眉縣 712311)
秦嶺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屬于鮭形目(Salmoniformes)、鮭科(Salmonicdei)、鮭亞科(Salmoninae)、細鱗鮭屬(Brachymystax)。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秦嶺細鱗鮭的人工繁育對其種群恢復,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該魚的人工繁育已獲得初步成功[1],但還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仔魚開口和馴化到稚魚培育這一早期環(huán)節(jié)。仔魚開口與其自身的攝食類型密切相關,因為餌料的營養(yǎng)價值和消化性往往會影響到仔魚的生長和存活,對其后期馴化和攝食效率也會產生重要影響[2]。
為了進一步摸索出秦嶺細鱗鮭一整套人工養(yǎng)殖、繁育及苗種培育技術,達到人工養(yǎng)殖增殖目的,本研究對秦嶺細鱗鮭的仔稚魚培育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
親本取自石頭河水庫管理局水產站1號和2號池內,通過人工采卵受精獲得受精卵。
仔稚魚培育是在石頭河水庫管理局水產站進行。海拔680m,溶氧8mg/L,pH值6.8,實驗水溫9℃~14℃,在孵化室內進行。水電均可自由控制,滿足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魚培育要求。
受精卵在室內孵化槽中進行集中孵化。待孵化到發(fā)眼期,進行殺菌消毒,然后均勻分配到4組孵化槽中進行后續(xù)孵化培育,其中3組(每組分2個平行總共6個孵化槽)用作實驗,1組備用。待仔魚發(fā)育至上浮后,開始分別投喂人工配合餌料、活餌與人工配合餌料交替、全活餌進行開口馴化,待馴化,待發(fā)育至70%仔魚由黑背銀腹變?yōu)橥w土黃色后,全部換用人工配合餌料進行馴養(yǎng),全程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在pH值為6.8,溶氧為8mg/L的條件下,受精卵在9℃~14℃水溫時發(fā)育至發(fā)眼、出膜、卵黃囊消失,所經歷時間及所需積溫見表1;受精卵在7℃~11℃水溫時的發(fā)育結果見表2。
由表1和表2可見,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受精卵發(fā)育至各期所需積溫基本相同,9℃~14℃發(fā)育至卵黃囊消失所需積溫略少于7℃~11℃發(fā)育至卵黃囊消失所需積溫。這是由于秦嶺細鱗鮭的適宜孵化溫度為9℃~11℃,表1中受精卵前期都處于最適發(fā)育溫度,發(fā)育速度較快,后期發(fā)育加速度逐漸顯現(xiàn)出來;而表2中受精卵前期發(fā)育溫度不在最適溫度范圍內,發(fā)育較緩慢,后期發(fā)育處于最適溫度范圍,發(fā)育開始慢慢加快,故較表1所需積溫略高。表1與表2中的成活率在發(fā)眼期基本相同,而發(fā)育到出膜后表1的成活率低于表2,這是由于在較高溫度下,受精卵積溫較快,發(fā)育速度也較快,從發(fā)眼至出膜階段水溫已經升至12℃~13℃,完全處于較不利的水溫條件下發(fā)育,而發(fā)育速度較快又導致體質、抗病力弱于表2,故成活率低于表2。
孵化后的仔魚仍然在孵化槽中培育。進水口加濾網過濾雜質,孵化槽上加蓋深色遮陽板,嚴格控制光照。待仔魚完全上浮后開始投喂餌料,每日做好孵化槽清底工作,并清理進水口的雜物保證水流通暢。仔魚發(fā)育到卵黃囊消失后體長約為2cm,將遮陽板更換成遮陽網,每日給予少量光照,全程避免陽光直射。
仔魚出膜后堆積在一起,容易發(fā)生缺氧和感染。首先,用干凈的羽毛將魚苗輕輕撥開分勻,防止堆積缺氧;其次,經常檢查進出水口是否通暢,將流量控制在0.05m3/s,保證溶氧;每3天用NaCl浸泡魚苗5min~10min進行殺菌消毒,每周用聚維酮碘在進水口潑灑來預防疾病。

表1 受精卵在9℃~14℃水溫時的孵化結果

表2 受精卵在7℃~11℃水溫時的孵化結果
仔魚上浮后開始投喂餌料。開口餌料的適口與營養(yǎng)是決定稚魚成活率的主要因素[3]。試驗中分3組投喂不同餌料進行馴化。成活率(從受精卵發(fā)育至3.5cm魚苗)方面:直接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成活率為54%;活餌與人工餌料交替投喂成活率為65%;前幾天全部投喂活餌成活率較高。但后期換用人工餌料后,魚苗采食量極低,還會出現(xiàn)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實驗表明:全用人工餌料開口,水質易污染,魚體易附著餌料,魚苗易發(fā)病;全部喂活餌,不利于馴化,且餌料質量難以保證;采用活餌與人工餌料交替投喂效果最佳。成活率比較理想,并有利于稚魚馴化。
剛上浮的魚苗主要投喂蛋黃、人工配合飼料粉(試驗中采用漢科魚苗開口料)、復合維生素。幾種原料充分混合,用40目篩絹篩成顆粒狀。每天投喂8次,投喂細心,保證魚苗充分均勻采食。投喂活餌時,充分消毒,并清洗浸泡然后再投喂,根據餌料質量選擇控制投喂量。魚苗體長為1cm時的配方為:粗蛋白52%、粗脂肪12%、粗纖維3%、鈣2%、賴氨酸3%;體長增加到3cm時,經過馴化已經可以完全采食人工配合飼料。
目前的餌料配方主要是參考虹鱒魚的餌料和秦嶺細鱗鮭自然生長條件下的天然餌料進行配制,需進一步研究,摸索配制符合秦嶺細鱗鮭發(fā)育的營養(yǎng)全面的人工配合飼料。
實驗所用的活餌均為提前購買,在病菌控制和餌料鮮活程度上無法完全控制。可能會帶入病菌,因此在投喂前應進行殺菌消毒。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在育苗期自己建立簡單的餌料培育設施,這樣既可保證仔魚培育過程中新鮮餌料的供應,更有利于從源頭防病。
實驗水溫為9℃~13℃,較最佳培育水溫(9℃~11℃)約高2℃。本次實驗中親魚產卵時間為5月12號,較正常親魚產卵期約滯后30天,養(yǎng)殖水溫隨天氣升高,故較最佳魚苗水溫偏高2℃。同時積溫增加幅度較快,魚苗發(fā)育速度較正常發(fā)育時間約提前20天。但是在較快發(fā)育速度基礎上,魚苗的體質相對會較弱,同時又要耐受較高水溫帶來的高疾病爆發(fā)風險,這也使本次實驗中魚苗成活率較低,比正常溫度下約低10%。其最高發(fā)育溫度范圍在后續(xù)實驗還需進一步研究。
首先,在受精卵孵化及仔魚培育過程中要嚴格遮光。本次實驗過程中,我們對備用組進行了簡單的光照實驗。孵化過程中被強光直射超過1h的受精卵死亡率很高;仔魚培育過程中,被強光直射的魚苗活動能力弱、體質差。應該在仔魚培育過程中,前期每日進行短時間弱光照射,隨日齡增加逐漸增加光照時間,直到后期完全撤掉遮光設備。這樣培育出來的仔魚相對抗病能力較高、體質較好、生長較快。
其次,每日清理孵化槽內部的雜質(主要為殘餌和死苗及個別隨流水進入孵化槽的其他小動物)。選擇清晨和傍晚光線較弱的時間段清理出雜質,能有效預防疾病發(fā)生。
最后,投餌方式也會影響存活率。在對備用組的管理過程中,我們摸索出來:在日常投喂餌料時盡量不要關閉進水,而應降低進水流量,投喂結束后再調節(jié)回去。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餌料投喂后易分散,魚苗搶食的時候更容易吃到餌料,提高餌料利用率;同時,魚苗吃飽后,多余餌料會隨流水直接排走一部分,沉底的餌料量減少,水質會更好;不同的進水流量對仔魚也起到不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仔魚健康。
秦嶺細鱗鮭人工養(yǎng)殖過程中病害少,本次實驗過程中主要疾病為水霉病,其他疾病僅見個別稚魚有患,并且表現(xiàn)不明顯,在實驗中隨時挑出病魚隔離培育。在養(yǎng)殖虹鱒魚的水體中就可養(yǎng)殖秦嶺細鱗鮭,可單養(yǎng)也可混養(yǎng)。陜西水利
[1]王忠乾,等.細鱗鮭人工繁殖技術初探[J].河南水產.2011(02).
[2]殷名稱.魚類仔魚期的攝食和生長[J].水產學報.1995(04).
[3]孫大江,等.史氏鱘人工養(yǎng)殖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水產科學.19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