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鳳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吳山院區檢驗科,浙江 杭州 310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疾病,預后不良,死亡率高。發病早期診斷、早治療,并盡早恢復缺血心肌再灌注是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的關鍵[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B(CKMB)、心肌肌鈣蛋白I(cTnI)等生化指標是心肌損傷傳統標志物,在AMI診斷、療效及預后評估等方面早已得到廣泛應用[2]。但這些指標對AMI早期診斷陽性率均不高,這一缺陷不能滿足AMI早期診斷的要求,為此臨床迫切需要特異性強,早期陽性率高的新診斷指標。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是脂肪酸結合蛋白的一個亞型,主要分布于心肌細胞中。近年來研究發現,在心肌損傷早期HFABP即可釋放入血,因此,有望發展成為AMI早期診斷新指標。本研究采用雙抗夾心酶聯免疫法檢測AMI患者血清中HFABP含量,研究其在AMI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1.研究對象 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吳山院區心內科和急診科收治的臨床疑似AMI患者146例。其中,出院確診為AMI患者82例(AMI組),男47例,女35例,年齡36~86歲。非 AMI患者64例(非AMI組),其中穩定心絞痛患者35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19例,心肌炎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6例,慢性肺心病1例,男38例,女26例,年齡33~76歲。此外,本研究還收集了排除外傷、肌肉病變、肝腎病變和其他內分泌疾病的50例來本院健康體檢者(對照組)。AMI診斷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診斷標準[3],所有診斷均來自于臨床病歷診斷資料。
1.樣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就診時、發病2 h和入院后6~8 h各采靜脈血5 mL,健康體檢者于體檢時采集靜脈血5mL。所有標本離心,分離血清,取血清進行檢測。
2.儀器與試劑 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樣本HFABP,試劑盒由深圳達科生物技術公司提供,正常值為0~7.22 μg/L;CK-MB用免疫抑制法進行檢測,試劑盒由德國HUMAN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儀器為AU2700生化分析儀,正常值為0~25U/L;cTnI用雅培AXSYM免疫發光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正常值為0~0.4 μg/L。所有檢測均嚴格按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
計量資料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AMI組患者血清 HFABP、CK-MB及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非AMI組及對照組(P<0.001)。發病 2 h、入院后 6 ~8 h AMI組患者HFABP、CK-MB和cTnI血清水平也明顯高于非AM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果見表1。
結果見表2。
表1 入院、發病2h、入院6~8h AMI組、非AMI組和對照組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1 入院、發病2h、入院6~8h AMI組、非AMI組和對照組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1;與非 AMI組比較,#P <0.001
HFABP(μg/L)CK-MB(U/L)cTnI(μg/L)2 h 6~8 h AMI組(82例)組別入院 發病2 h 6~8 h 入院 發病2 h 6~8 h 入院 發病72.49 ±31.62*#53.26 ±27.35*#86.75 ±38.51*#39.14 ±14.59*#27.63 ±11.82*#64.11 ±28.56*# 6.25 ±3.68*# 4.53 ±2.21*#17.09 ±6.74*#非AMI組(64 例)23.21 ±9.46* 17.27 ±8.52* 24.89 ±8.73* 8.72 ±5.45* 7.49 ±4.36* 9.24 ±5.65* 0.56 ±0.34* 0.19 ±0.07* 1.47 ±0.83*對照組50例6.84 ±4.51 3.37 ±2.26 0.12 ±0.09

表2 AMI發病早期各指標診斷性能比較 (%)
心肌損傷標記物是AMI診斷的主要手段之一。臨床常用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有 CK-MB、cTnI、肌紅蛋白等。CK-MB和cTnI對診斷AMI的特異性雖然較強,但二者在AMI發病早期(4 h內)陽性率均低。大多數AMI患者在發病早期多無典型臨床癥狀,且缺乏典型的心電圖改變,而上述心肌損傷指標對AMI早期診斷又均存在一定診斷性能缺陷,為此,探索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的檢測指標對于早期診斷AMI將具有重要意義。
HFABP是一類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可溶性蛋白,廣泛存在于人和動物多種組織細胞,目前已發現該類蛋白至少有小腸型、肝臟型、腎臟型和心臟型等9種類型,HFABP是其中的一種,特異地存在于心肌組織中,約占心臟可溶性蛋白的4%~8%,而在其他組織表達水平極低或不表達[4]。當心肌缺血缺氧或受損,HFABP可迅速釋放入血[5]。因此,HFABP有望發展為 AMI早期診斷以及判斷AMI溶栓治療療效和預后評價的重要指標[6-7]。
本研究發現,AMI患者發病2 h外周血清中HFABP、CK-MB 和 cTnI含量分別為(53.26±27.35)μg/L、(27.63 ± 11.82)U/L、(4.53 ±2.21)μg/L,均明顯高于非 AMI組和對照組(P<0.001)。入院后 6 ~ 8 h,AMI患者外周血清中HFABP、CK-MB 和 cTnI含量分別為(86.75±38.51)μg/L、(64.11 ± 28.56)U/L、(17.09 ±6.74)μg/L,各指標血清水平與發病2 h和入院時比較,均有明顯升高(P<0.001);在AMI發病早期,以上各指標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HFABP分別為83.3%、94.0%、88.5%、93.8%、83.9%,CK-MB 分別為 44.4%、92.0%、67.3%、85.7% 和 60.5%,cTnI 分別為51.9%、88.0%、69.2%、82.4%和 62.9%,與 CKMB、cTnI 2指標比較,HFABP指標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明顯優于CK-MB和cTnI。研究結果表明,在AMI發病早期,HFABP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等診斷性能高,明顯優于傳統指標CK-MB、cTnI指標,因此,HFABP可能更適合用于AMI的早期診斷。
[1]Thune JJ,Hoefsten DE,Lindholm MG,et al.Simple risk stratification at admission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reduced mortality from primary angioplasty[J].Circulation,2005,112(13):2017-2021.
[2]Jeremias A,Baim DS,Ho KK,et al.Differential mortality risk of postprocedural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following successful versus unsuccessful stent procedures[J].J Am Coll Cardiol,2004,44(6):1210-1214.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4]Choromanska B,Mysliwiec P,Dadan J,et al.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J].Postepy Hig Med Dosw(Online),2011,65:759-763.
[5]董解菊,肖穎彬.脂肪酸結合蛋白測定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1,23(2):74-76.
[6]Colli A,Josa M,Pomar JL,et al.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ction:where do we stand today[J].Cardiology,2007,108(1):4-10.
[7]Garcia-Valdecasas S,Ruiz-Alvarez MJ,Garcia De Tena J,et a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the early hou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cta Cardiol,2011,66(3):3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