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君
隨著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頻頻爆發。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國際金融市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這些變化一方面為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優越的外部條件,解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給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此背景下,上世紀90年代至今相繼爆發了幾次金融危機,這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各國經濟增長速度變緩。危機影響的地域范圍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步入21世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愈加明顯,一旦爆發金融危機,如何防微杜漸,阻止金融危機的擴散升級已成為各國在大力發展經濟時必須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特點和規律
1.危機爆發的原因相似。(1)流動性過剩。在墨西哥上世紀90年代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墨西哥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大量引進外資,在大量外資流入的同時,投機性資金也大量涌入,而且墨西哥引進的外資中,有價證券投資占70%至80%,資金的流入產生了經濟泡沫。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國家通過大量舉借外債來維持經濟高增長,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對沖基金通過炒作沖擊該國和地區的貨幣,在短期內謀取暴利。大量國際游資流入東南亞的股市、匯市、房市,推動這些資產價格制造了大量泡沫。在次貸危機中,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國的股票、房地產價格上漲,大量國際資金的涌入膨脹了經濟泡沫。
(2)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在墨西哥危機中,墨西哥經濟的增長過分依靠外資,外資雖然對墨西哥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減弱,一旦外資減少,經濟增長便難以為繼,會造成經濟衰退。東南亞國家匯率政策不當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為了吸引外資,促進經濟增長,東南亞各國一方面保持固定利率,另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索羅斯游資以可乘之機。美國貨幣政策不合理也是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原因。美國貨幣政策的不斷變化,直接導致了美國房地產的價格下降,貸款人的還貸壓力加大,房地產泡沫破滅,爆發了全球規模的次貸危機。
對國際資本流動,尤其對短期國際游資的沖擊監管不力導致了亞洲危機和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以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監管缺失導致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
2.危機的表現相似。(1)幾次危機都表現為股市大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紐約、東京、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墨西哥、莫斯科等的股市都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震動,跌幅非常大。
2007年2月13日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美洲、歐洲、亞洲各主要金融市場股市都不同程度的下跌,世界幾大經濟體的股票都下跌30%-40%左右,下跌幅度較大。
(2)危機致使大批企業、金融機構破產。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導致了多家中小銀行破產。隨著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成立于1889年的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因不堪次貸危機的重負,于2008年9月25日被摩根大通公司以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全部資產,破產倒閉;2008年3月17日,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美元收購;之后,雷曼破產、美林被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轉型,大量金融從業人員失業,全球金融體系也因此遭受重創。
(3)危機致使世界各國經濟衰退。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經濟增長速度從危機前幾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國和香港地區、韓國甚至日本經濟都呈負增長。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后,墨西哥1994年底經濟增長速度降為3%,通脹則達到3位數。
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其影響已經從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擴散到發展中國家。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國部分外匯投資遭受了重大損失,對美出口減少,但本土的實體經濟體系受到的沖擊較小。
1.中國金融機構在此次危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在雷曼破產后,我國各大商業銀行都持有一定數額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截止公告日,該行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1.518億美元,占工行總資產的萬分之一。2007年9月17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共持有雷曼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發行債券7562萬美元,占集團總資產的0.01%,占集團凈資產的0.19%。9月19日,中國建設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持有美國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總計1.914億美元,占集團總資產的0.019%,占集團凈資產的0.29%。據統計,我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等7家上市銀行持有雷曼相關資產總計達7.2146億美元。總而言之,在此次危機中,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由于持有美國金融機構債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但由于各大商業銀行持有債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小,對各商業銀行的利潤影響較小。
2.美國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的出口額減少,商品積壓,經濟增長放緩。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28%,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此次危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全球經濟,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這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出口,加劇中國經濟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據央行資料顯示,我國對美出口與美消費數據變化高度相關,美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會下降6個百分點。因此,美國經濟下滑和美元貶值對中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目前這種消極影響已經顯示。另外,此次金融動蕩會影響美國投資、消費、就業、居民收入。由于失業增加導致其國民收入下降,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下降,而另一方面投資支出將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極其不利,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并且制造業投資增加必將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三、美國次貸危機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歷時較長,波及范圍較廣,我國一些金融機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次經濟危機的啟示如下:
1.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相適應,這樣虛擬經濟的發展才會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膨脹,則會產生經濟泡沫,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嚴重時會導致經濟衰退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因此,虛擬經濟的發展應與實體經濟相互適應、相互促進,而不能相互脫節。現階段我國金融創新和衍生產品極其有限,但是我國應該防微杜漸,最基本的方法是在金融監管的基礎上,打好實體經濟的基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注重質量,實現對外貿易與內需拉動均衡發展。
2.正確處理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只有通過金融創新才能夠提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不至于被市場淘汰,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不在于金融創新本身,而在于創新過度,監管缺失不到位。我國現階段雖然金融市場落后,金融創新不足,但是我們有必要正確看待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必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第一,金融創新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第二,必須有效控制金融中介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3.正確處理金融自主和對外開放的關系。經濟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國聯系加強,任何國家必須融入世界金融體系中才能得到發展。但是,國際投機資本可能對一國國內經濟造成沖擊,別國的金融危機有可能通過開放的途徑傳遞到國內,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國內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更易受到損失。因此,在金融對外開放時,發展中國家必須增強金融發展的獨立自主和風險防范意識,將對外開放和金融自主結合起來,堅持自主是基礎,在自主的基礎上利用對外開放的機會,趨利避害,推動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4.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我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雖然中間有些起伏,但基本上是持續高速增長。進入新世紀,經濟發展擺脫通貨緊縮的影響,增長速度呈現明顯加快的趨勢,但發展中仍然有不少矛盾和問題,對金融穩定造成重要影響,需要我們借鑒國際經驗,積極進行應對。(1)我國金融體系存在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綜合實力逐步提升,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越來越大,國際上許多游資以套利為目的涌入國內金融市場,產生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與國際上歷次金融危機相似,這些流動性極強、以套利為目的資金不僅加大了我國金融系統的壓力,而且一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投機者對我國的經濟前景預期下降,便會撤走資金,極有可能引發金融不穩定甚至金融危機。(2)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高估,房市存在泡沫。現階段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快速上漲,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房地產,正在逐步制造泡沫,許多富豪憑借手中的資金炒房,普通老百姓貸款炒房,房地產投資熱對經濟發展的基礎造成傷害。(3)我國現階段利益分配不公平,利益在各個群體和集團之間分配不平衡。一些壟斷行業憑借先天的優勢獲得豐厚的收入;一些政府和企業的當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利腐敗斂財,獲得大量灰色收入;城鎮失業人員、農民工以及未就業大學生等群體在貧困線上跋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隱患。(4)我國經濟增長缺乏基礎,經濟高速增長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而國內消費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經濟增長的內源基礎非常薄弱,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出口額下滑,我國東南沿海出口企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大批工人失業,經濟增長放緩。因此,應加大開發國內消費市場。
通過對我國當前的實際與危機各國在危機前經濟金融運行的典型特征進行對比分析,我國也會面臨金融危機的威脅。這種威脅將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而提高。因此,防范開放經濟下的金融危機,保障我國國民經濟在開放體系中的健康發展就成為當前首要的政策目標。
(作者單位:陜西省益秦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