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俏峰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藥房,廣西南寧 530023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終身性慢性病,由于其發病率高,且容易引起很多并發癥,給患者及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故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已成為糖尿病學重點研究課題。糖耐量減低 (impaired glucose toleration,IGT)是一種介于糖尿病和正常糖耐量之間的中間代謝階段,也被稱為糖尿病前期,是2 型糖尿病患者由正常糖代謝發展至糖尿病的必經階段,所以對IGT患者進行早期、有效的干預,對糖尿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院采用以疏肝健脾為組方的消渴安膠囊治療IGT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與應用傳統西藥阿卡波糖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5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6例IGT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及患者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經臨床醫師通過詳細的病史采集及相關輔助檢查而明確診斷。根據用藥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92例)和對照組(114例)。觀察組男54例,女38例;年齡32~76歲,平均(53.8±11.6)歲;體質量指數平均(27.2±5.3)kg/m2。對照組男 65例,女 49例;年齡 31~76 歲,平均(53.1±11.4)歲;體質量指數平均(26.7±5.1)kg/m2。 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腦、肝、腎、甲狀腺等病變,均無腫瘤、嚴重感染、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等疾病,既往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未使用過對血糖造成嚴重影響的其他藥物,且近期無外傷手術治療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有IGT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關于IGT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 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 血糖≥7.8 mmol/L 且<11.0 mmol/L[1]。
所有患者在控制飲食、限酒等治療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口服消渴安膠囊(0.3 g/粒)治療,其組方中包括柴胡、當歸、黃連、蒼術、黃芪、丹皮、白芍、白術、玄參、山藥等,6 粒/次,3次/d,飯前30 min口服。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進行治療,阿卡波糖片50 mg/次,3次/d,用飯時嚼服。
兩組患者均經過6個月的治療并進行隨訪,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變化情況及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 2 h 胰島素(2 h INS)、三酰甘油(TG)、胰島素抵抗指標(HOMA-IR)及不良反應等情況。
有效:FPG和2 h PG均恢復正常水平:FPG<6.1 mmol/L,2 h PG<7.8 mmol/L。無效:患者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有效標準[2]。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6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有效77例,無效15例,有效率為83.7%。對照組有效95例,無效19例,有效率為83.3%。兩組療效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FPG、2 h PG及T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PG、2 h PG及TG較治療前均明顯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或P<0.01)。兩組治療后FPG、2 h PG及T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三酰甘油情況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三酰甘油情況比較(±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
組別例數 時間 FPG 2 h PG TG觀察組92對照組11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88±0.44 5.29±0.36*5.86±0.33 5.26±0.24*9.06±0.91 6.98±1.36**9.02±0.89 6.84±0.67**1.86±1.02 1.42±0.68*1.85±0.99 1.47±0.23*
兩組患者治療前FINS、2 h INS及HOMA-I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INS、2 h INS及HOMA-IR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或P<0.01)。兩組治療后FINS、2 h INS及HOMA-I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標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
組別例數 時間 FINS(mU/L) 2 h INS(mU/L) HOMA-IR評分(分)觀察組92對照組11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3.46±0.86 15.84±1.46**24.03±0.92 14.26±1.54**108.06±12.91 88.67±11.76**109.02±14.69 90.84±10.35**1.76±0.28 1.62±0.24*1.84±0.29 1.69±0.32*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74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9%,其中出現腹脹55例,出現腹瀉13例,腹脹合并腹瀉6例,均經對癥處理后緩解。觀察組無不良反應事件發生。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IGT是糖尿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一般被認為是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的遺傳因素及攝入熱量過多、肥胖等環境因素長期相互作用,引發β細胞分泌缺陷、胰島素抵抗所致[3]。國內有研究表明,每年有7%~21%的IGT患者轉變為糖尿病[4]。近年來,由于IGT發病率逐年上升,故早期對IGT進行干預,對預防2 型糖尿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已有大量研究證明,IGT屬于糖尿病的前期階段,糖尿病與中醫學中的消渴病基本一致。近年來的中醫學研究表明,肝氣郁結是導致IGT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對糖尿病的轉歸和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慎齋遺書·消渴》有云:“不節喜怒,病雖逾猶而發作。”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奇病論》中有:“五味入口藏于胃……此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內熱……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脾失健運也是糖尿病發生發展之關鍵。情志失節,久之則肝氣疏泄失常,肝郁氣滯;疏泄過之,則肝氣上逆;均易使脾胃運化失健,甚至脾胃虧虛,而脾胃虧虛易為肝氣所乘。脾失健運,精不能散,精微郁于血中,不能化生氣血而營養全身,反以小便而去,故發為消渴。現代醫學已證實,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等均能使升血糖激素和促抗胰島素激素增加,使胰島β細胞負荷加重,造成胰島素抵抗,致使代謝異常。若此種狀態持續存在,易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甚至凋亡,引發IGT。傳統中醫中的肝失疏泄、肝郁脾虛與IGT的病因和病機基本一致,認為IGT的病因主要為飲食失節、情志不暢;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故在中醫治療中,應以疏肝健脾為主,輔以清熱活血、益氣養陰治療。
消渴安膠囊中柴胡有疏肝解郁作用,白芍、當歸活血化瘀,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荔枝核行氣解郁,疏肝散結,已有研究證明其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機制類似于雙胍類降糖藥[5];山藥養陰澀精;黃連清熱燥濕;炙甘草益氣補中;蒼術運脾燥濕;玄參、丹皮養陰清熱散瘀;黃芪健脾補氣升清[6];苦瓜粉泄熱降糖,已有研究證明苦瓜中含有類胰島素蛋白,能促進胰島素β細胞功能,并能與胰島素受體結合,有類似胰島素的作用[7]。蒼術配玄參具有降血糖作用,黃芪配山藥具有降尿糖作用。諸藥合用,苦辛涼潤宜通,達到了疏肝健脾、清熱活血的作用,能有效穩定患者情緒,減輕心理壓力,進而減少升血糖激素和抗胰島素激素的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減輕胰島素β細胞功能障礙,達到治療IGT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應用消渴安膠囊治療IGT有效率為83.7%,且能顯著改善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島素水平(P<0.05),與應用西藥阿卡波糖片的臨床效果相當(P>0.05),從而達到早期干預治療的目的,對糖尿病的預防也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本研究中應用消渴安膠囊治療IGT過程中,并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避免了應用阿卡波糖片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提高了藥物治療IGT的安全性,更適合于長期治療。
綜上所述,應用消渴安治療IGT能達到與阿卡波糖片同樣的治療效果,同時經濟、安全,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于IGT的治療和2 型糖尿病的預防。
[1] 李春霖.糖耐量減低的病因及發病機理[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1996,16(3):122-124.
[2] 馮憑.葡萄糖耐量減低[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2,22(6):345-346.
[3] 王先令,陸菊明.糖耐量減低的病理生理[J].天津醫藥,2002,30(3):186-187.
[4] 潘孝仁,李光偉,胡英華,等.飲食和運動干預治療對糖尿病發病率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2):108-112.
[5] 陳衍斌,武可泗,顧宜,等.荔枝核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5):97-98.
[6] 黃南龍,張碧玉.簡述黃芪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海峽藥學,2009,21(1):137-139.
[7] 程林,馮麗,張華.苦瓜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4,2(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