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云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發病率高,易復發、具備高死亡率,半數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傷殘或行為障礙。傳統肝素用于急性腦梗死,取得了一定療效,但由于存在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易誘發出血等缺陷,臨床存在爭議,我院自08年對部分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腦科收治的4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符合以下入選條件:①根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排除腦出血。②病發后72 h內入院,病情持續加重,肢體肌力Ⅳ級以下或者病情嚴重長期臥床患者。③無嚴重高血壓,血壓可控。④無全身血液系統疾病。⑤肝腎無嚴重病史。⑥無消化道出血或消化性潰瘍。⑦無心源性腦栓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3例。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51~70歲,平均62.3歲;平均梗死面積21.2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4.5;治療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53~74歲,平均64.7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3.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程度給予吸氧、靜脈滴注營養素、降壓、和甘露醇脫水等基礎治療。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用低分子肝素行腹部皮下注射,每次1支(0.4 ml),2 次/d,持續14 d。
1.3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按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規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分[1],神經功能改善率 =[(治療前總分一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基本治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評分減少91% ~100%;顯著進步:評分減少46% ~90%;進步:評分減少18% ~45%;無變化: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評分增加18%以上。總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數+顯著進步例數+進步例數)/患者例數]×100%。凝血指標:比較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酶。不良反應:有無出血,過敏,血小板減少,以及血糖、血壓、肝腎功能異常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配對設計的t檢驗,分級計數資料行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都有顯著降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7%,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2.6%,經秩和檢驗,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血凝指數 治療組較對照組相比,各項指數雖有微小差異,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率的比較(例,%)
表2 血凝指標比較(±s)

表2 血凝指標比較(±s)
組別 血小板計數 出血時間 凝血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 纖維蛋白酶對照組 170.3±31.3 1.21±0.30 1.20±0.13 12.98±0.39 3.67±0.61治療組 168.7±29.6 1.33±0.29 1.28±0.17 13.21±0.44 3.61±0.59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2例,治療組1例出現皮膚紅斑過敏。均無出血癥狀,無血糖、血壓、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文獻報道[2],急性腦梗死的早期抗凝治療是決定其療效和預后的關鍵。早期溶栓應在3~6 h內施行,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錯過了溶栓時間窗,梗死時間過長所造成的缺血和缺氧損傷是病灶擴大化的直接原因。可見,借助高效的抗凝治療,改善血液循環,防止缺血半暗帶不可逆壞死是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重要環節。
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化學降解、分級分離或通過遺傳工程等化學方法合成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片段。相對于傳統肝素,有以下優勢:①療效持續、穩定。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更具備時效性和持續性。文獻報道其生物利用度可達普通肝素的3倍[4]。分析是因為分子量極低,不易被血漿蛋白和細胞受體等結合滅活。②靶向性,通過選擇性抗Xa因子發揮抗栓作用,對其他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影響不大,降低了各種出血的風險。本研究顯示其對各組凝血指標均無影響。③多有文獻[5]報道低分子肝素可保護神經,本組實驗顯示其對神經功能缺損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分析與改善梗塞區側支循環,挽救半暗帶腦細胞有關。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能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對患者血液系統和臟器無明顯損傷,不良反應少,安全有效。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2.
[2]王觀華,董鐘蔚.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5):556-557.
[3]李鳳君,孫廣斌.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醫藥,2011,6(2):27-28.
[4]羅華.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1,9(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