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書營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因,故曾被稱為秋季腹瀉,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初1~2 d常發生嘔吐。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常伴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自然病程約3~8 d,少數較長[1]。目前臨床以對癥處理和支持療法為主。常規采取補液、抗感染、對癥治療輔以腸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療效并不滿意。而我們使用中藥經皮給藥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間我院住院患兒符合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標準[2]共140例,具備:①年齡6個月至2歲。②急性起病,病程在5 d以內。③24 h大便4次以上,稀水樣便。并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和對照組6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和疾病嚴重程度(大便次數、嘔吐、脫水狀況、發熱)方面進行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觀察對象全部做大便鏡檢,白細胞均<5個/HP,輪狀病毒陽性(ELISA法)。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糾正脫水、酸中毒,口服補液鹽(ORS)和抗病毒[利巴韋林10 mg/(kg·d)靜脈滴注]及口服思密達為主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用中藥膏(成分主要含冰片、吳茱萸、丁香、肉桂、木香、黃連、肉豆蔻等中藥經特殊加工而成,生藥量6 g/劑,為我院自制)敷臍部經腹瀉治療儀(河南三浪醫療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SL-IIIA型)治療。治療3 d后按照以下臨床情況分組處理:①顯效。②有效或無效。連續給予3 d治療,6 d后再做臨床評定。
1.3 療效判斷 按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標準[3],顯效:治療72 h糞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糞便次數及性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糞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癥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對原始資料進行處理。
治療組和對照組比較,顯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5,P<0.01),總有效率有統計學意義(χ2=14.32,P<0.01)見表2。

表12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22組療效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由于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黏膜的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同時病變的腸黏膜分泌雙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物,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使水和電解質的進一步喪失造成的。中醫學認為,輪狀病毒腸炎居中醫學“泄瀉”的范疇,其病因在于脾胃功能障礙,責之于脾虛濕停,運化不力,亦或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治療的關健重在溫脾胃,化濕熱。本研究中中藥膏由冰片、吳茱萸、肉桂、丁香、木香、黃連、肉豆蔻等中藥組成,方中吳茱萸、丁香、肉桂均能溫養脾胃,以助運化;木香、丁香擅長調中宣滯,芳香化濕;肉豆蔻芳香燥濕,濕胃止嘔;黃連化濕利熱,冰片芳香化濁。
經皮給藥治療是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提倡的第三種給藥途徑,通過皮膚表面定位、定向、定量給藥,在高頻脈沖電流導入情況下,改變皮膚分子的排列,使其通透性增強,并通過電滲透學說,使藥物恒速通過完整的皮膚,貯存于皮膚角質層或其皮層,并慢慢釋放進入人體循環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治療作用[4]。經皮膚治療儀是采用國外透皮治療系統的先進技術,集現代藥療、電療、磁療、熱療、灸療于一體,使其藥效性比單純中藥敷臍的透皮吸收較大,生物利用度極大地提高。經皮給藥的特殊療法,配合臨床現有的常規治療措施能有效的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該法還避免了靜脈用藥的肝臟首過效應和口服用藥的胃腸道因素干擾與消化酶的降解效應。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51.
[2]方鶴松,段恕誠,董宗析,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3]方鶴松,程承皖,段恕誠,等.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4]胥云,莊桂霞.中藥現代經皮給藥制劑的臨床應用與發展前景.中醫外治,2005,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