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海
(綿陽日報社,四川 綿陽 621000)
隨著傳媒日益市場化,新聞報道模式的改變,黨報作為輿論引導的主體地位正經受著市場的挑戰和考驗,一些地方黨報群眾工作被弱化或者被忽視,通訊員隊伍逐漸萎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報輿論引導能力的提高。因此,黨報群眾工作必須根據新的媒介環境進行突破和創新。
監督是新聞單位群眾工作的重中之重,開展輿論監督可以增強報紙的親和力,是黨和政府溝通老百姓的橋梁。據了解,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改革,一些黨報的輿論監督要么弱化,要么消解。究其原因:一是主觀意識在作怪,不能正確地對待群眾來信來訪,總認為群眾的上訪不利于政府的形象、給政府工作添亂,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群眾的訴求和呼聲一旦反映在報紙上,群眾滿意了,上級領導又不滿意,容易受到批評和責難,畢竟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三是信訪的案件多了,處理的難度加大了,涉及的法律問題和處理單位也多了,稍不注意涉及的單位領導就要找書記、市長告狀,說媒體干涉他們內部事務,一個電話打來責問,使報社領導無所適從;四是報紙改革的多樣性,使群眾的閱讀視野有了新的空間,他們所關心的是民生、就業、物價、醫藥等內容,這些話題領導和群眾都關心,反響極大的輿論監督報道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和壓力。因此,長此以往,就弱化了輿論監督的力量。

通聯工作的淡化和通訊員隊伍被“冷落”。在計劃經濟時代,“群眾辦報”中的群眾工作發揮了一定的輿論引導作用,《綿陽日報》在90年代中期在全市7縣2區發展通訊員達600多人,為黨報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通訊員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其劣勢很快就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聞角度的局限性。市場化的傳媒對新聞視角的要求越來越高,百姓關注的社會新聞受到重視。由于接觸社會新聞的局限,見報稿件逐漸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寫稿的積極性。二是時效性越來越強。編輯與記者直接溝通,可以迅速發表見報,等通訊員的稿件發過來,往往已經時過境遷,時效性沒法保證。三是采訪上的局限性。通訊員由于沒有記者證、新聞從業證和特約記者證,采訪外單位無法出示有效證件,幾乎無法開展工作,因此新聞的權威性無法保障。四是新聞的真實性難以核實。
面對以上兩種現象,黨報群眾工作如何突破傳統工作模式、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呢?結合綿陽日報社近年來開展群眾工作的做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創新。
信訪接待的創新。綿陽市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綿陽日報社的辦公樓也成了危房,只有在帳篷里辦報,即便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群眾工作始終沒有放松,繼續開辦熱線,傾聽災區的呼聲,為他們連線尋找親人,被新聞界譽為“震不垮的編輯部”。2011年10月中旬,災后重建項目——綿陽日報報業大廈落成,社領導首先想到的是加強群眾工作和輿論引導能力,設立群工室。一方面接受群眾投訴,另一方面接受新聞報料。這些年來,群工室主動出擊,配合總編室、要聞部、視點新聞部策劃選題,做到群眾互動,他們開辟新聞熱線,專人值班,對群眾反映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及時反饋至編采部派記者采訪;對群眾反映的訴求則做到件件有登記,件件有回復,做到熱情待人,耐心解釋,使遠道而來的群眾感受到報社就是他們溫馨的家。
信訪調解的創新。黨報是黨的喉舌,黨報的群眾工作,也要從講政治、講正氣、講大局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認真對待。群眾信任黨報的輿論監督力量,有時一些矛盾和問題反映到報社來要求解決,群工人員不是推諉,而是摸索出一條群眾工作的新思路,主動與來訪群眾談心,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意愿,當起了調解員。這種調解員是不好當的,既要吃透政策,又要顧全大局,照顧各方面的利益。一次,來自某縣農村的三名農民帶著一份告狀信,上面蓋滿了全村農民的手印,說是鄉政府不顧他們的強烈反對,將村上的一些土地賣給開發商搞開發,群工人員通過各方面了解情況的真相,并與相關部門聯系,協調解決此事,經多方努力,終于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體察民情的創新。群眾工作接觸的各方面信息比較廣泛,內容真實,而且傳播速度較快,報社為了聽取來自最基層的傾訴和民意,一是倡導記者深入基層,了解民生,把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摸清楚,寫成蹲點日記或現場新聞等多種形式見諸報端。如前幾年兩名記者采寫的《豐谷古渡停擺群眾沒法過河》、《異鄉種瓜橫遭踐踏》兩組反映民情,關注民生的報道反映強烈,就及時得到市委書記的高度重視并作出了重要批示。最近一段時期報社開辟的“記者走基層”、“體察生活感受變化——記者走基層”、“百姓故事”等欄目,就是貫徹“走、轉、改”活動的具體體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便群眾反映的問題比較復雜,記者也可以通過內參的形式上報市級有關領導和部門參考。二是為準確全面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報社不定期開展采取讀者調查問卷形式,讓讀者踴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反饋的數據和信息中了解對報紙的要求和呼聲,使辦報更有說服力。
服務群眾的創新。黨報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使服務群眾的職能更加到位。群眾工作人員通過各種舉措,幫助一些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政策咨詢服務,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力度,信訪工作做到了全年無上訪,確保了單位穩定。同時,利用外力建立長效機制,幫助地震災區、下崗失業人員、特困群眾的生活困難。2008年6月本報攜手《貴陽日報》共同策劃開展了“貴陽媽媽”愛心行動,倡議貴陽市民做一名“貴陽媽媽”,資助一名地震孤兒。送一份親情禮物,獻一份關愛,開展結對幫扶送溫情活動。
通聯工作的創新。面對新的媒體環境,如何把握新聞改革的特點,創新通聯工作體制機制。其做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立通聯長效機制。在全市各縣(市、區)及開發園區設立記者站,聘請宣傳部的新聞干事為本報記者,發揮他們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和把握當地經濟走向的優勢,為黨報提供最新的資訊,以調動寫稿積極性。同時,報紙開辟《縣域新聞》專刊,反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聞,促進通聯工作的常態化建設。二是促使通訊員的角色轉化。各基層通訊員由于按過去傳統做法只能報道本單位的工作發展狀況,對其他社會民情不了解,這種采訪上的局限性不可能出新,為了彌補黨報社會新聞、最新資訊的不足,建立了巡訪制度,培養他們在新的媒界環境下不斷開闊視野,轉換角色,變通訊員為“報料人”或信息員。三是整合媒體資源。報紙利用各專欄的熱線電話、電子信箱、電子版數字報紙等媒體資源,隨時接收各地通訊員的來稿或資訊,從而實現了編輯部與通訊員的“無紙化對接“。四是嘗試寫體驗式新聞。通訊員要跳出工作總結之類報道的框框,經常關注身邊感動的故事,具有閱讀價值和深度的新聞,也就是說多寫體驗式新聞。
黨報群眾工作還要繼續探索新聞日益改革的新思路,把握規律性,在謀劃黨報的整體發展思路時,如何創新群眾工作也應當納入其中,不斷加強,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