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貞 盧秀蘭 歐麗麗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葵涌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深圳 518119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中國心臟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52.9%,“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1-2]。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往往不易發現且易被誤診。因此,尋找比較敏感和實用的臨床實驗室指標,對于早期診斷和干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降低或延緩發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證明,炎癥及免疫過程是糖尿病與冠心病之間存在的共同的發病基礎[3-4]。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敏感指標[5-6]。近年來研究發現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還具有調控炎癥和免疫反應的功能[7]。本研究通過檢測和觀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心病、糖尿病、健康對照四組人群的hs-CRP和血小板參數水平并進行比較分析,旨在探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hs-CRP和血小板參數相關性和臨床應用價值。
研究對象及對照組為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及健康體檢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組 (DM+CHD)118 例,其中,男 71 例,女 47 例,平均年齡(63.5 ±13.3)歲;冠心病組(CHD)108例,男 65例,女 43例,平均年齡(65.6 ±12.4)歲;糖尿病組(DM)112 例,男 67 例,女 45例,平均年齡(64.7 ±13.6)歲;對照組 102 例,男 61 例,女 41例,平均年齡(65.1 ±12.7)歲。四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中2 型糖尿病診斷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的診斷標準,當空腹血糖≥7.0 mmol/L,再次復查仍≥7.0 mmol/L則診斷為糖尿病;或任何一次隨機血糖≥11.1 mmol/L也診斷為糖尿病。冠心病診斷符
表1 四組hs-CRP和血小板參數結果比較(±s)
表1 四組hs-CRP和血小板參數結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1;與 DM 組比較,▲P < 0.01;與 CHD 組比較,★P < 0.01;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組別例數 hs-CRP(mg/L) PLT(×109/L) MPV(fL) PCT(%) P-LCR(%) PDW(fL)(DM+CHD)組CHD組DM組對照組118 108 112 102 7.8 ±0.4*▲★5.0 ±0.3*▲3.1 ±0.2*1.1 ±0.2 157 ±43*▲★160 ±37*▲196 ±32#200 ±41 14.0 ±1.5*▲★13.1 ±1.4*▲10.3 ±1.4#9.1 ±1.6 0.22 ±0.05*▲★0.21 ±0.06*▲0.20 ±0.05#0.18 ±0.04 49.6 ±9.4*▲★41.7 ±7.2*▲34.1 ±7.7#29.4 ±8.2 22.0 ±2.1*▲★20.1 ±4.6*▲18.1 ±4.6#16.1 ±2.2
合1979年WHO關于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健康對照組選擇標準為無心悸、胸悶等癥狀,心電圖和體檢無異常,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病史的體檢者。
hs-CRP測定儀器用Beckman-coulter UniCel D×C PRO 800,試劑盒用Beckman原裝試劑;血小板參數測定用Sysmex TX-2000i血液分析儀及原裝配套試劑;所有儀器均定期用配套校準品進行校準,室內質控在控,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hs-CRP測定采血用廣州陽普真空采血管采集靜脈血3mL,常溫下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22.5 cm)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細胞分析采血用武漢致遠生產的EDTA-K2 采血管,定量采血2.0 mL,于2 h內用自動進樣模式進行血液細胞分析,然后將研究對象的血小板參數包括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壓積(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等錄入Excel 2007 電子表格中。
采用SPSS 13.0 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數據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組間hs-CRP與血小板參數之間關聯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M+CHD)組 hs-CRP、MPV、PCT、P-LCR、PDW 水平顯著高于CHD、DM和對照組(P<0.01),PLT數量顯著低于CHD、DM和對照組(P<0.01)。PLT計數:對照組>DM組>CHD組>(DM+CHD)組呈降低趨勢,hs-CRP、MPV、PCT、P-LCR、PDW測定水平對照組<DM組<CHD組<(DM+CHD)組呈升高趨勢,見表1。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hs-CRP與血小板參數各個變量進行分析,結果hs-CRP與PLT呈負相關(P < 0.05),與 MPV、PCT、P-LCR、PDW 均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hs-CRP與血小板參數相關分析
研究認為,糖尿病與冠心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炎癥反應在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8-10]。hs-CRP是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其作為炎癥標志物及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導和標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已越來越受到臨床的廣泛重視[1]。本研究結果顯示(DM+CHD)組hs-CRP水平顯著高于CHD、DM和對照組 (P<0.01),hs-CRP水平對照組<DM組<CHD組<(DM+CHD)呈升高趨勢,表明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都存在著炎癥反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比單純糖尿病和單純冠心病患者炎癥反應更趨嚴重,hs-CRP與糖尿病、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本研究顯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參數有明顯的改變,與冠心病、糖尿病和對照組相比,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PLT數量明顯減少而 MPV、PCT、P-LCR、PDW 明顯增高(P<0.01)。PLT計數結果為健康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數量呈降低趨勢;MPV、PCT、P-LCR、PDW結果為健康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水平呈升高趨勢。三組患者MPV、P-LCR、PDW增高提示血小板活性增強處于高敏狀態,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釋放反應增強,在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PLT減少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消耗和破壞增加。PCT較高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循環血液中血小板形態發生變化,雖然PLT總數較低,但可能由于新生的血小板體積較大,致MPV升高,在血小板參數中MPV明顯升高是本類疾病最顯著的特征。結果提示血小板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情進展過程中功能可能出現改變,參與了機體炎癥調控和免疫反應過程。
通過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hs-CRP與血小板參數各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s-CRP與PLT數量呈負相關,與MPV、PCT、P-LCR、PDW均呈正相關,提示hs-CRP與血小板均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冠心病的發展過程,表明hs-CRP及血小板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有顯著的相關性。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hs-CRP及血小板參數與正常對照相比均有明顯的變化,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hs-CRP和血小板參數改變明顯大于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這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時具有疊加效應,應引起臨床的重視。
綜上所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都存在hs-CRP、血小板參數的異常改變,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時更為顯著,hs-CRP及血小板參數是糖尿病并發冠心病患者病情進展觀察和評價中有用的臨床參考指標。目前臨床上檢測hs-CRP日趨普及,血小板參數的檢測更由于血細胞分析儀的普及和應用,具有快速簡便、費用低廉的優勢,因此對糖尿病及合并冠心病患者除應重視hs-CRP檢測外,也不能忽視血小板參數的檢查和應用。
[1] 中國心臟調查組.中國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研究——中國心臟調查[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1):7-10.
[2] 胡大一,楊進剛.關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謝異常[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0):793-795.
[3] 朱麒錢,尤巧英,李成江,等.C反應蛋白與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5):320-321.
[4] 李崇劍,高潤霖,楊躍進,等.易損斑塊的病理生理機制及其檢驗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6):570-572.
[5] 鄢盛愷.超敏C-反應蛋白測定在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3,1(4):267-269.
[6] 陳穎,邊平達,李秀央.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相關因素的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9,34(1):114-115.
[7] 張呈,馬麗萍.血小板與炎癥-血栓網絡[J].血栓與止血學,2008,14(3):136-138.
[8] Inoue N.Vascular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rtey disease:role of vescular inflammatcon and oxidative stress[J].Cardiovasc Hematol Disord Drug Targets,2006,6(4):227-231.
[9] 王茸,肖春潔.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8,5(5):432-433.
[10] 張軍霞,向光大,孫慧伶,等.2 型糖尿病動脈硬化與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5):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