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10061)
中風后吞咽障礙是指由于中風所引起的食物不能下咽,或咽下易嗆為主要表現的中風并發癥,是由于雙側大腦皮層或者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或者吞咽、迷走或舌下神經核性或核下性損害引起。腦卒中后40%~70%患者出現吞咽障礙,出現中風后吞咽障礙后,患者因經常發生食物及唾液流入氣管,進而發生肺內感染,嚴重者可發生窒息危及生命。有的因為不能正常進食,或因劇烈嗆咳而不敢進食,因而造成營養不良,病情纏綿難愈,甚至持續惡化。
1.1 一般資料 86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均來源于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住院病人,采用隨機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為85歲,腦梗死30例,腦出血1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83歲,腦梗死30例,腦出血13例。所有患者均為患腦卒中病史2次以上者,病程14d~3年。經統計學處理,2組性別、年齡、病性、病程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腦CT或核共振(MRI)確診為腦血管疾病(腦實質有出血、缺血病灶);(2)吞咽困難,語言障礙,構音障礙;(3)軟腭反射消失,咽反射減弱,無舌肌萎縮及震顫,舌體歪斜或卷舌,咀嚼肌正常或無力;(4)情感障礙,表情呆滯,反應遲鈍或強哭強笑,病理性腦干反射陽性;(5)有2次或2次以上中風史,特別是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且上述癥狀超過20 d以上。凡具備(1)、(2)及(3)~(5)中任意2條者即可[1]。
2組均予以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包括營養神經、護腦、控制血壓、血糖及調節血脂,腦梗死患者加用活血化瘀等)和康復治療。
2.1 治療組 針刺組 取穴:廉泉、金津、玉液、翳風(雙)、風池(雙)、合谷。方法:用75%酒精常規消毒針刺部位及手指。使用0.35×50 mm毫針,廉泉:頸部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由廉泉穴向舌根方向針刺,進針約40~50 mm,行提插強刺激,以患者自覺舌根麻脹感為度,再在其旁1寸處斜刺一針,針尖朝向直刺的針,捻針得氣后勿再深入,兩針深度基本相等。翳風穴向對側翳風穴透刺進針約40~50 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轉,風池向鼻尖方向緩慢進針,進針約40~50 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轉,使局部產生酸麻脹重感并向咽喉部放射。金津、玉液:囑患者舌尖向軟腭翻轉,于舌系帶兩側可以看到二穴,迅速平行于舌進針10~20 mm。不捻轉,隨即出針。合谷穴:平行于掌面向后溪穴方向刺入,進針40~45 mm。平補平瀉,留針30 min。
2.2 對照組 選穴同治療組,針刺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法提插捻轉,2組均每日針刺1次,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療程后評定治療效果。
2.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3.1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吞咽功能恢復正常,聲音清楚,精神正常,有軟顎反射;顯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復,飲食偶有發嗆,聲音嘶啞較前改善,強哭強笑癥狀發作時能迅速控制,軟顎反射減弱;好轉:吞咽功能較前改善,進食時能下咽,可不用鼻飼維持熱量,軟顎反射遲鈍;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者[2]。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本病屬中醫“喉痹”范疇。由于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水不涵木,風陽上擾,氣血逆亂,痰瘀阻閉,致舌咽氣機閉塞不通而出現吞咽困難。因此,通過開竅化痰,疏通經絡方法治療。傍針刺法,早在《靈樞·官針》篇中就有詳細論述,即“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采用這種刺法可以加強局部的通經活絡作用。《靈樞·官針》就有根據病變部位的深淺、大小等不同,提出了針刺深淺及針刺角度的運用,以適應十二經各種病癥的“十二刺”。其中傍針刺法是十二刺之一,多應用在壓痛比較明顯,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癥,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稱“傍針刺”。臨床中傍針刺法不僅單純治療一些痹癥,對一些病程長且較頑固的疾病,也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發現急性期療效好于慢性期,對于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較明顯患者可加用灸關元與足三里補腎健脾、益氣溫陽。取穴方面,廉泉屬任脈穴位,處于陰維,任脈之會。《針灸資生經》日:“廉泉主于下腫難言,舌縱涎出……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深刺廉泉可激發舌咽之經氣,通利咽喉,諸穴并用引起平肝抑陽,升清降濁,開關利竅,標本兼治的目的。穴下分布有頸皮神經的分布,舌下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布。主治舌強不語,舌緩流涎,舌下腫,暴啞等。金津、玉液二穴具有養陰活血,開竅通絡之功效。穴下分布有下頜神經的頜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神經纖維,針刺二穴可以改善咽喉部肌肉活動能力。合谷穴具有開關通竅之功效,主治中風口噤,口眼歪斜,喑不能言,吞咽不利。翳風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歸屬于手少陽三焦經,且為手足少陽之會穴。《素問·謬刺論》日:“邪客于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翳風主之”,現翳風穴善治口咽部疾患,可祛風,并能調節三焦氣機;風池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同時足少陽又與循喉嚨之后的足厥陰肝經相表里。《針灸資生經》日:“風池主喉痹”,故針刺風池,可以疏調肝膽氣機,柔肝養血健腦,豁痰利咽[3]。操作方面,傍針刺法均采用深刺,尤其是傍入的一針,要同直刺的一針針尖會于一處,達到一定的深度后,通過提插捻轉手法,使針感向四周擴散。
現代醫學認為,腦卒中引起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或彌散性腦軟化,均可導致假性延髓麻痹,或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導致延髓損害引起真性延髓麻痹,均可導致吞咽障礙,飲食喝水出現嗆咳,極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營養不良,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針刺療法可解除腦血管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和神經細胞活化、減輕腦組織損害,提高腦組織的代償能力,對腦血管收縮和舒張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促使神經功能的恢復[4]臨床上采用傍針刺法治療。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孫 燕,曹鐵民.舌下針傍針刺治療假性球麻痹96例[J].四川中醫,2009,27(9):106.
[3]韓文功.深刺風池、翳風等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64例[J].吉林中醫藥,2008,2(4):284.
[4]聞霞,王金春,魏穎鴻,等.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并發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