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 徐小青
讓農民得到土地增值收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 徐小青


在中國現行土地制度下,農村土地屬于集體,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可以將農村集體土地收歸國有,轉變為國有建筑用地進行售賣。在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土地增值收益巨大,眾多農民卻無法公平地分享,農民幾乎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體系之外。
目前農村征地面過寬,補償過低,農民無法公平分享土地資本化后的升值收益,實際上被甩出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很不合理。中國農村許多地方征一畝地僅補償給農民3-5萬元,而土地拍賣后,每畝收益則達到幾百萬元。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不少農民在被征地后隨即陷入“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保障無份”的境地。
城市化進程中,地價不斷升高,農民也想得到更高的征地補償;一些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財政”,隨意擴大“公共利益”邊界,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現象時有發生;個別村干部私自處置集體資產和增值收益……這都讓農村征地、拆遷引發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不斷出現。這成為稅費改革后,土地征收過程的矛盾已經成為農民上訪量最集中問題。
改革征地制度、讓農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其核心是合理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使他們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征地改革中,給農民一次性的土地補償要合理提高,但建立農民生活長期保障機制更加重要。政府、開發商和農民可從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建立農民個人賬戶,等被征遷的農民年老之后,再定期發放養老保險;同時,讓被征地農民平等地享受公共資源,包括就業、醫療、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