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 劉玉珠
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 劉玉珠

十八大報告當中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論述,是在去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文化強國的進一步確認,胡錦濤同志從四個方面論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到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是要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這個概括點出了我們文化強國建設的精髓。
對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應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提出,是我黨全面研判了黨情、國情、世情后提出的關于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很有新意。
第二從工作層面上來看,共識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在政策的措施落實上,有政策才有抓手。否則用會議來貫徹會議,用文件來貫徹文件,是很難落到實處的。其三也便于監督檢查,有了要求、有了標準、有了具體的政策,監督檢查也有針對性。
有人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說白了就是把文化產業化,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文化產業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產業,我們從來沒有提過文化產業化的問題,因為文化產業內容是核心要求,我們向社會、市場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必須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沖突,和我們的法律法規不相矛盾,這樣才能投放到市場上來。
文化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對人們的素質、品德和價值觀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把好文化產業內容觀是第一。中央提出在文化產業上也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正確道路。文化體制改革是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發展文化產業應該“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產品服務的內容和質量,“快”是好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作為政府管理部門一是要繼續凝聚黨和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上的戰略考慮,二是要把戰略任務通過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體現出來,三是要大力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四是在體制機制上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這就是政府應該考慮的,簡單地說就是政府做環境、企業做市場。這個環境是指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在文化軟實力的問題上,軟實力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長期發揮作用,其次文化軟實力需要文化的長期積累才能發揮潤物無聲的效果;文化軟實力是溝通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吸收最有效的方式;政府的推動與企業的積極性相結合,尤其是要鼓勵企業通過市場行為,這是重中之重。要發揮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選擇,文化“走出去”一是從政府層面,通過政府間的文化交流來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鼓勵企業、鼓勵企業家開拓國際市場,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增強人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盡管這十幾年來,國家文化產業縱向比發展很快,基本上能夠適應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但是橫向比,我們同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在發展文化產業上,發達國家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的認識和措施、成效都走在我們的前面,因此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是我們經常要做的事情。但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必須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增強自身的創造創新活力,使文化產業有中國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滿足國人的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