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楊生平
文化強國建設的三重意義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楊生平

其一,它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中華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辯證摒棄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又是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
其二,它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精神動力、吸引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為文化產業時,它又是物質生產力,是硬實力。
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豐富生活之源。隨著改革開放與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顯得越來越重要。就此而言,發展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設也是民生建設。跟報告其它內容一樣,在文化建設問題上民生意義也顯得特別明顯。它既表現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上,又表現在文化建設的具體思路上。報告明確提出,文化建設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做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化全面發展。只有多創造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只有來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只有讓百姓親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有價值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
陜西的歷史和民俗文化不僅燦爛多樣,而且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世界性,這些文化資源正在成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陜西省政府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首先是培育市場主體。去年新成立的陜文投等省直八大文化企業集團各項經營指標都在快速增長。二是用政策鼓勵文化產業發展。通過財政、稅收等扶持、優惠政策,為文化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三是打造文化園區、基地。目前,陜西已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1個、國家級文化基地11個。四是在大力鼓勵精品力作創作的同時,由政府“買”文化讓老百姓天天有戲看、有文化活動參與。
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對文化建設規律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對我們而言,現在缺的不是重大決策和部署,而是如何把報告精神吃深吃透,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雖然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我國的文化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但人民的文化創造力還有待提高,“結合這個背景,我們文化工作者對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繼續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就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中華文明是以文化立基的。自古以來,尤其是漢唐盛世,中國的世界形象就是文化之國。文化決定軟實力,軟實力既是對硬實力的補充,更是硬實力的支撐力。
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邁進,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與企盼。十八大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寫入報告,順應了時代要求。
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要求,是針對我國發展的歷史階段和當下實際提出的具體目標,符合社會前進方向與民眾期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吸收幾千年傳統文明成果和一切人類優秀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共識和理念。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甘肅正在申報創建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將華夏文明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以及展示、發展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把甘肅省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入其中,與時代的精神相融合,與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融合,與甘肅的轉型跨越相融合。未來甘肅省將圍繞“一帶三區十三板塊”來打造這個示范區,構建以絲綢之路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為核心,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依托的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格局,把甘肅珍貴的文化遺存整合起來,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現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