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
隨著電視劇《知青》的熱播,知青、上山下鄉這一久違的人或事再一次成為話題。持續十多年、涉及1700萬人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
在國家領導人中,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和張德江都有過知青經歷,而在100名省級正職官員中,近半的人也曾做過知青。從城市到邊遠農村,歷經艱苦磨練是他們共同的記憶。這一段經歷又為他們的執政風格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曾在陜北插隊落戶的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如是寫道。

《看天下》2012年第六期:知青一代中的領導人
日前,街道辦事處的去留又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焦點。嚴格意義上,街道辦算不得一級政府的架構,但是街道辦卻承載著“民間自治”的價值,它的“含金量”之別在于,梳理政府是至高無上的管理人民的一切事務,還是作為被納稅人雇傭的“為人民服務”的服務機構?
事實上,是撤銷抑或是保留街道辦,都不是問題的核心,從政府管理職能的角度考慮,從“大政府,小社會”逐漸向“大社會,小政府”方向轉變,是當前政府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即還權于民,讓人民真真正正地參與到政治領域中來。

《決策探索》2012年第9期:街道辦何去何從?
為了遏制貪腐,也為了自證清白與廉潔,官員需定期向社會公布自己所擁有的財產,并說明其來歷。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把反腐利劍,被人們稱為“陽光法案”。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要求官員在任職之初、任職期間的某些固定時期以及離任后的一定期限內,申報屬于自己及其配偶、子女等財產,接受民眾的監督。
通過對官員財產的及時掌握,不僅可以提升官員群體財產的透明度,促使整個社會監督、管理機制效率的徹底改觀,有利于節省制度監管成本和經濟運行成本,有利于整個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重塑,同時也可以極大增強官員的公信力。因而,這實在是一劑比任何標語口號、警言告誡、空洞說教等花拳繡腿式做法都有效百倍的反腐良藥。

《藍盾》2012年第5期:有些官員收入為何見不得陽光
“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2011年起,一句響徹全國的口號成為各地轉變干部作風、密切干群關系、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共識。山西、河北、廣東、湖北、新疆、甘肅等眾多省份相繼掀起新一輪的干部“上山下鄉”運動。
從前下鄉的重點在基礎設施,兼顧產業開發。如今,工作的重點已轉向幫低收入農民增收。如今,農村依舊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可以“大有作為”,“讓農民盡快富起來”成為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而對于新時期的各級領導干部而言,新“上山下鄉”將是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

《中國經濟周刊》2012年24期 :干部下鄉潮
貧困縣這頂帽子,有人認為不光彩,有的地方卻爭著戴,戴了也不愿摘,有的地方想方設法脫貧致富,有的地方情愿壓低發展速度。真貧還是裝貧,帽子戴還是不戴,發展還是不發展,這些悖論的后面,無不閃現著政績的魅影,以及“官念”的無奈與糾結。
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曾表示,任職最后一年要做好5件難事,其中便有“按照新的標準全面推進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 由此足見扶貧任務的難和重。怎樣求解?這考驗著頂層設計的智慧和管理者的決心。

《廉政瞭望》2012年第9期:貧困縣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