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鳴
論獲獎與質量之關系
□林 鳴

這是一個見慣不怪的現象:那些頻頻發生事故的單位,通常也是一些“獲獎大戶”——什么“十佳”、“百強”、“誠信獎”、“質量獎”,多得能掛滿幾面墻。近期武漢一處建筑工地的升降機在升至百米處時發生墜落,造成梯內施工人員隨升降機墜落,19人死亡。據了解,該建設集團官網的簡介上說:公司現具備建設部頒發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及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公司連續多年榮獲“湖北省建筑綜合實力二十強企業”、“安全零事故單位”、“最有愛心企業”等多種榮譽稱號。因而人們諷刺道:光看這些大獎,能到火星、月球上承攬工程了。神話愛好者對此調侃:這種企業若是上月球攬工程,能活活氣死嫦娥。
為什么會出現一邊出事故、一邊發獎狀的現象?知情者告訴我們,這里面藏著不可告人的交易。如果你是一家企業負責人,根本用不著主動參加活動,人家會自動登門,有時“送獎者”會踢破你的門檻。原來,“獲獎”程序如此簡單:只需繳上一筆可觀的費用,管你“豬圈”、“鴨窩”,都可以獲得光榮稱號。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頭銜”,只不過是一桌酒席外加不菲的紅包就能輕松搞定。當然,這種“榮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獲獎者和頒獎者心知肚明,不會較真,反正有了這塊敲門鍍金的“磚頭”,就能蒙蔽更多不知真相的善良人。眾所周知,在當今社會,“評獎經濟”是一個早就存在的事實。至少在近十幾年來,可以說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只要企業交納昂貴的費用,就能獲得日思夜想的那頂“高帽子”——規格之高,頭銜之大,可謂與時俱進、前所未有。如果不滿意現有的“頭銜”,您還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企業當然不是傻子,老板們會反復比較,以既能收獲榮譽、又能收獲效益為基點——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獲獎交易鏈”。

然而,公眾注意到,每當“獲獎大戶”出事之后,那些專家和發獎部門根本不會出面收回相關獎項,而是裝傻充愣,躲得遠遠的,充當起一名“看客”。 公眾只好瞧著橋倒屋塌的悲慘情景發呆。而且,安全監管部門也很少對其獲獎原委追查到底。這就說明問題了:頒獎者既然與企業合伙造假,客觀上等于給了企業一把“保護傘”。那么,企業肇事之后,不光要追究其責任,也要查一查“傘”的來歷?,F實中許多案例都說明:企業和頒獎者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個貨,對于消費者和客戶來說,往往就是“禍”。我們看到,“樓歪歪”也好,“橋粘粘”也好,居然當初也都頭戴“桂冠”?;蛟S,從此之后安監部門多了一項任務:除了嚴懲肇事單位,還要嚴查有關專家以及發獎單位。既然獎狀都掛在墻上,咱何不來個按圖索驥,查查他們到底有無評獎資質?如果有,請亮出評審程序和頒獎理由;如果缺乏說服力,可能要享受“連坐”待遇。罪名很清楚:就是涉嫌欺詐。
在善良正直的人們心目中,獲獎是神圣的。但我們必須清楚:評獎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并不是在于捧得多少獎項。真正潛心努力做出了成績,即使沒有什么獎項,也會充滿成就感的。而癡迷于“買獎”行為,只能降低自己的人生格調,造成謊言流行,甚至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應當承認,由于某些人的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我們的社會的確存在著沽名釣譽的“市場需求”。個人渴望當“明星大腕”,企業急需做“百強十佳”,這些現象無疑給了“評獎經濟”以機遇。只要有“腦袋”,還愁沒“帽子”?報載,廣東德慶縣一名教師,業務一般般,可他癡迷于獲獎證書的“收藏”——前前后后花了10多萬元“買獎”,至今他已買回“國際杰出專家”等200多個紅本本,裝了滿滿當當一柜子。如果個人癡迷收藏和為證明自己的能力,倒也罷了;可是企業和發獎單位為了贏利而上欺領導,下騙客戶,就構成了合伙欺詐。有識之士指出:當全社會形成這種共識,或許“買獎賣獎”的勾當就會驟減:只要發現這個“獎”來路不明,就說明這個企業根本不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