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蘭,楊寶玲
(1.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北民族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影響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因素很多,有自身主動性、觀念上的因素,也有個體能力差異的因素,但學校的管理機制是影響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社會外在力量肯定教師的發展,教師才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學校管理層是整個學校工作的靈魂,其重視程度、參與程度、管理到位程度對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能否有效持續發展。
理論研究表明:動機的激發和保持主要在“注意”、“相關”、“信心”、“滿意”4個方面,那么能使教師自覺主動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首當其沖體現在“注意”上。
“注意”主要指喚起探究的欲望,只有擁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才能進一步發展教育技術能力。就動機而言,教師自覺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在于其本身是否愿意投入到實踐情境問題的改善工作中,是否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意愿,而這一意愿是建立在教師內在需求和外在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表明:教師對于新教育理念、新技術的獲得大多數是通過培訓、教研室活動或自學時偶然得到,主動關注占很少比例。而教育技術能力的持續發展必然伴隨著技術與知識的不斷更新,所以教師在“注意”這方面的動機更多地來自外在力量的引導。這就需要學校管理層通過加強教研室活動,有意識地引導教師主動關注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了解技術應用與教學中的新動向、新成果,使教師持續關注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
另外,當前學校領導對教育信息化建設都很重視,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重點傾斜,因為信息化教育環境是學校的門面,上級的檢查、校際間的參觀等離不開它。如果教學有了好的環境,而學校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高低沒有相應要求,只是口頭上號召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使用得熟練與否也沒有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獎勵機制。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那些不辭辛勞尋找資料、花時間備課教師的積極性,也為那些“粉筆+黑板+口授”的教師提供了因循守舊的借口。
根據魯賓森的“期待價量模式”,“成人的學習動力與其完成教育活動的兩種期待有正強化關系,其中之一即參與教育活動后所能得到獎賞的期待。”[1]學校教育是否成功不僅在于教師個別行為的改善,還在于學校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應該是動態的、多元的,應制訂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學校應有明確的支持和鼓勵措施,針對教師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激勵目標,充分激發每一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做出成績的教師給予適當獎勵,把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作為考核其工作實績的重要指標,但要注意將評價標準、過程和結果透明化,加強評價主體對評價的參與性;同時,學校要使教師自身意識到掌握教育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在教學中運用教育技術轉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為,形成自上而下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學校還要引導教師充分認識自身專業發展與學校事業發展、自身業務提高與社會地位提高的關系,使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內化為教師的主動行為,從而不斷發展自我,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以此推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另外,許多教師雖然都對研究持肯定的態度,但實際上參與研究的教師卻不多。學校應組織開展一定形式的培訓、指導,爭取培訓機構、高等院校、教科所、教研室及兄弟學校等方面的協助和合作,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使教師變“不懂研究”為“我能研究”。
教育技術學科是一個理論性、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個跨度較大的交叉性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理論與實踐相差太大,在最初的嘗試階段教學效果不會很明顯,有時甚至很糟;前期的備課量大、精力的投入與得到不成正比,而效果卻不如意,勢必會減弱教師的信心,使得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發展處于停滯狀態。而教師通過交流能“共同”及時地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很好地調動進一步探究的積極性,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并對自身認識、情感、技能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間的交流一般為兩種,一種是個體間的面對面交流,即通過面對面交談、電子郵件、在線實時聊天;另一種是集體信息交流,即參與教研室活動、論壇、博客、聊天室。但個體間的面對面交流和集體的教研室活動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較大,網絡交流卻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其資源的共享性、在線交互的便利性使其成為教師交流的主要工具。雖然網絡具有不可比擬的交流優越性,但單純地依靠教師單一的、個人的行為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一定的幫助,其效果還是有限[2]。學校管理層要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和影響力,建立一定的管理機制,將教師間的交流提升為集體共同的協作幫助。可以組織有效的集體備課,從而挖掘每位教師的潛能,充分展示教師的創造力和凝聚力,實現優勢互補,保證教學資源的最大效用,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同時,學校可以將教師的博客作為建設學習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將“撰寫博客”從個別教師的個體自由行為向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教師撰寫轉變;建立學校指導交流的QQ 群,利用學校的影響力聘請專家加入,成立學校的教研小組,及時幫助教師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建立不同校、不同地區之間教師的相互支持系統,共同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在實踐探索中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增強教師的信心和成就感。
學校管理層可以通過政策上的支持和自身的管理機制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但作為學校的核心機構,“管理層一念之差,學校十年之差”,學校管理層不能只作為“救火隊員”,要有一定的遠瞻性,針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制訂有效的管理策略,充分體現管理層領導的帶頭作用[3],詳見圖1。
從圖1 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管理層除了制訂相應的政策支持外,還需制訂一個完善的管理體制,即根據教師個人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發展目標;成立專家小組、學校教研小組對教師提供幫助指導;及時對教師給予反饋評價。
由于教育技術能力是幾種能力的集合體,因而,直接讓教師發展教育技術能力會使教師感到無從下手,在某種程度上只能憑自己的感性認識去提升教育技術能力;而且對于管理層而言,也不容易去評價和衡量一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因此,管理層要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制訂具體的能力發展目標。
同時,應成立專家小組、教研小組,通過指導小組引導幫助教師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教師對于提升教育技術能力的行動研究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避免教師精力的無用損耗,提高研究的成功率,增強教師的信心,從而達到有效保持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持續發展的目的。
對教師提供及時的反饋(多是正面反饋),不僅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到自己的狀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教師的期望,從而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要構建一個人性化的環境,多給予其正面的肯定和鼓勵,不要使教師感到有壓力,容許教師犯錯,但要指導教師盡快跳出誤區,使教師在一個輕松、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探索教育技術與教學的有效結合。
教育技術學科教師經過幾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在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評價、解決教師應用教育技術、幫助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
具有教育技術專業知識的教育技術教師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中到底承擔哪些工作,學校對其的角色定位是什么?通過調查表明,大多數教育技術教師處于尷尬的地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技術教師扮演著單一的服務角色,幫助教師解決設備使用問題、做課件、維護計算機機房網絡等教學輔助工作。學校在教育技術教師的專業性質、工作內容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沒能很好地發揮教育技術教師的作用,也沒能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信息化、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學校不能將教育技術專任教師單純地定位為設備使用維護的后勤人員,而應是教學過程的信息化管理者、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策劃者、學校教學資源的創建開發者、先進教學思想的傳播者。在學校推進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日常教學的各環節中,教育技術專任教師能起到很好的策劃、指導、組織、協調和監督等作用,能充分調動教育技術系統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保證教育技術有效開展,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只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技術專任教師的專業優勢,才能保障和推動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更好、更有效地進行。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可知,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層次是自我更新。外在促進因素是否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取決于教師是否有“反思”以及“反思”的指向和“反思”的深度,取決于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
如果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發展過多地依賴外在力量的幫助和控制,或者取決于自發的發展意識,就很容易走入發展的瓶頸區,出現發展的方向、目標不明確或發展不能考慮教師的個人特點和需求。教師自覺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在于其本身是否愿意投入到實踐情境問題的改善工作中,是否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意愿。在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發展中,教師需要建立自我能力的發展意識,主動地、有計劃地制訂、實施適合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發展計劃,確定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方向,清晰地明確自己將如何發展和怎樣發展,從而產生內在的發展動力。在此動力的指引下,教師行動研究中的“研究”、“反思”才能更清晰明確,教師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不再只是單純提升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而是更進一步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根據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和深化學科知識,重新建立自己的專業結構。通過自我反思,教師會自覺地利用、發現、創造機會和條件,爭取使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發展計劃的目標得以實現,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得以持續發展[4]。
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能更好地推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自我更新和持續發展,但這種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的形成還需要學校與社會大環境的幫助和培養,需要教育機構長久的支持。幫助教師形成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能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地制訂、研究、反思、實施專業發展計劃,使其走向專業發展的自我更新之路,是學校和社會應盡的職責。

圖1 學校管理層制訂的管理策略
[1]牛麗娜.成人學習動機理論在網絡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4(9):34-36.
[2]盧強,張屹.遠程學習中交互策略對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的作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6):48-51.
[3]顧小清,祝智庭.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現狀與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4]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