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迎,葛振林,劉 利,蘇 輝,景雅玲
(1.金川集團公司職工醫院,甘肅 金昌 737103;2.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牙周病是口腔常見疾病。我國的口腔健康調查顯示,35~44歲成人牙周病的患病率為97.2%,且隨年齡增長,患病率和嚴重程度均逐漸增高。牙周病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進展性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常引起牙齒的松動、移位、伸長甚至脫落。從而造成繼發性的牙畸形及咬合創傷[1]。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對伴有牙周病的錯畸形進行矯治,是目前臨床治療的難題。為此,我們對30例伴有錯畸形的成人牙周病患者采用正畸牙周聯合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選擇臨床診斷為伴有牙周病的錯牙合畸形成年患者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齡25~50歲,平均36歲。所選病例牙齒松動度不超過Ⅱ度,X線顯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少于根長的1/3,均無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根據每個患者的主訴及治療需要分為擁擠伴深覆牙合、深覆蓋19例、前牙扇形散開伴深覆、深牙合覆蓋9例,前牙扇形散開伴對刃牙合兩例。
為了對伴有牙周病的錯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受累區牙周狀況進行客觀評價,在患者治療前、治療結束時、結束后6個月及結束后12個月拍口腔全景片及頭顱定位側位片,制作研究模等。檢查以下內容:牙周袋探診深度(PD)——用牙周探針測從牙周袋底至齦緣的距離,以mm 為單位;診后出血(BOP)——使用壓力控制探針探查,探診后齦溝內有出血者即為BOP 陽性;前牙間牙槽骨高度——選擇同樣條件,給患者拍攝全口曲面斷層片,測量從釉牙骨質界至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前牙覆牙合、覆蓋——計算其均值,以mm 為單位。
1.3.1 牙周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療前3月均進行牙周基礎治療。主要進行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同時配合局部用藥,口服用藥,并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清潔,控制菌斑等牙周的保健工作。待牙周病控制穩定3個月后,開始正畸治療。
1.3.2 正畸治療 制定切實可行的矯治計劃,采用直絲弓固定矯正技術。合理使用支抗,磨牙粘頰面管,不使用帶環,托槽粘結稍靠近齦方,使用細絲輕力。平均4周復診一次,每次復診應監測菌斑控制情況,定期進行牙周檢查和維護治療。治療時間11~21個月,平均15個月。正畸治療結束后使用可靠的保持(以前牙舌側固定保持為主),保持時間均在兩年以上,部分患者應長期保持。
所有患者在牙周基礎治療后,經過平均15個月的正畸治療,患者牙周狀況明顯改善,牙齒排列整齊。前牙覆牙合覆蓋由治療前的平均5.2 mm 和6.1 mm 減少到2.2 mm 和1.6 mm,經成組t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前牙牙槽骨高度在治療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6個月與治療后12個月復查時與治療結束時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經過正畸治療牙周組織健康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而且療效較為穩定(見表1)。
表1 前牙間牙槽骨高度、覆、覆蓋治療前后的變化(±s,mm)

表1 前牙間牙槽骨高度、覆、覆蓋治療前后的變化(±s,mm)
時間 牙槽骨高度 前牙覆牙合 前牙覆蓋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6個月治療后12個月4.61±0.814.48±0.814.47±0.794.46±0.805.22 ±1.302.16 ±0.422.19 ±0.402.23±0.406.13±1.611.45±0.671.51±0.671.56±0.69
患牙周病時,由于牙周纖維破壞和牙槽骨吸收,牙周支持力減弱[2],牙齒發生松動移位,出現繼發性咬合創傷,而繼發性咬合創傷又進一步加重牙周組織的破壞。在咬合力及卷曲的下唇等因素作用下,加速了牙齒的松動移位,造成牙齒扇形漂移、前牙覆牙合、覆蓋加大加深,形成繼發性的牙列畸形;而牙列畸形破壞了原有的咬合平衡,又加重了咬合創傷及牙周組織的破壞,形成惡性循環[1]。即使牙周炎癥得以控制,但因牙列畸形和咬合創傷的存在,仍易促使牙周病加重。因此,建立良好的牙合關系有助于牙周病的控制。正畸的主要目的就是糾正牙列畸形,消除咬合創傷,達到咬合平衡,阻止牙周組織的進一步破壞。
正畸治療應在牙周基礎治療后、牙周炎癥得以控制和牙周支持組織的破壞得以停止時才開始進行。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前需經牙周專科醫生的系統牙周治療,包括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有嚴重骨喪失、牙周深袋、復合袋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翻瓣,徹底去除根面壞死組織和平整根面[3]。有人[4]認為廣泛的傾斜移動和壓入正畸力可將菌斑從齦上移至齦下。齦上菌斑是造成進行性牙周破壞的先決條件。因此,筆者認為牙周病錯畸形的正畸治療,不僅在矯治前需作系統牙周治療,而且在正畸過程中仍需要進行定期牙周復查和定期潔治術。一旦出現炎癥表現,應及時治療。患者應配合維護良好的口腔衛生。牙周治療的關鍵在于對易感區域的識別以及炎癥損害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要在整個正畸治療過程中保持其牙周炎處于穩定和靜止狀態。
在制定牙周病正畸治療方案時,應考慮到與普通正畸治療不同的生物力學因素[5~6]。成人由于生長停止,生物適應性下降,社會心理因素復雜,而且有短期內完成矯治的要求,使成人的正畸目標有別于青少年正畸,矯治目標只需建立個別正常牙合,達到平衡即可。本研究在矯治時堅持細絲輕力的原則,嚴格控制力值的大小,并根據牙槽骨高度來決定正畸力的大小。牙移動距離不能過大,間斷加力,間歇時間要稍長。粘結托槽稍靠近齦方,磨牙粘頰面管,不使用帶環,避免帶環對牙周產生刺激。適時采用調牙合、戴平面導板、咬合墊等方法,有助于消除咬合干擾,以利于牙齒的移動,避免產生新的牙周創傷。
牙周炎患者矯治結束時,雖然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牙槽骨的高度并未增加。在不平衡的唇舌肌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復發。所以,治療后固定與保持非常重要。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舌側固定保持器,并且定期復查。檢查固定是否可靠,若有松動及時給予固定。保持時間均在兩年以上,部分病例建議長期保持。
本研究結果表明,牙周病患者經過完善的牙周治療后進行正畸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牙齒的美觀和咬合功能,并能達到較穩定的治療效果。
[1]羅頌椒.當代實用口腔正畸技術與理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
[2]曹采方.牙周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3]徐寶華.現代臨床口腔正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4]林久祥.現代口腔正畸學[M].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
[5]Proffit WR.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London:The CV Mosby Co St Louis Toromto,1986.
[6]葛振林,盧嘉靜,祁濤.牙周、正畸聯合法治療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療效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9(4):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