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鄧肖群,管 清,楊曉娟,李長忠,陳 浩,馬 婭
(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乳腺癌是女性易患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乳腺癌的防治已成為腫瘤防治工作的重要課題。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在眾多診斷乳腺癌的方法中,影像學診斷是最常用的有效診斷方法。但乳腺良惡性腫塊的影像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現象。尤其是小于2 cm的乳腺癌,鑒別診斷比較困難。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迅速發展,乳腺癌的診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方面仍有很大不足,高頻彩超、鉬靶在乳腺癌的診斷方面各有優缺點。本文通過對20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乳腺癌的影像資料的分析,探討超聲、鉬靶及其聯合應用在乳腺癌篩查中的價值,提高乳腺癌診斷的準確性。
對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200例乳腺癌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選擇術前一周內進行高頻彩超、X線鉬靶檢查,包塊最大直徑小于等于2 cm 且未見淋巴結轉移。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6~72歲,平均(45 ±9)歲。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用GE Logic7,探頭頻率7.5~12 MHz;X線鉬靶攝像檢查用意大利生產的吉特牌數字化平板機型,攝像條件根據患者年齡、乳房大小、堅實度等因素在30~50 KV 電壓范圍內調整。
患者取平臥體位,雙臂上舉,從12 點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對雙側乳腺進行連續掃查加縱橫掃查。超聲顯示有異常時局部重點掃查,常規記錄其部位、數目、大小、縱橫比值、邊界、包膜、形態、內部回聲、有無鈣化灶、后方回聲、側壁聲影、乳腺深淺筋膜及Cooper 韌帶情況以及有無腋窩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增厚、導管擴張等二維超聲形態學特征。對鉬靶攝片提示有微小鈣化的患者,結合X線片顯示的乳腺方位進行仔細掃查。同時記錄彩色多普勒觀察病灶內部和周邊的血流信號的形態、分布、數量,并測量阻力指數,取3次的平均值。
攝取雙側乳腺軸位和側斜位片,必要時加照側位和局部加壓放大攝影,應用全自動曝光控制模式。觀察患者的乳腺類型、病灶大小、清晰度、邊緣狀況、形態、暈圈、病灶內部及臨近有無鈣化以及鈣化的大小、形態、數目、密度分布、乳頭乳暈的皮膚改變、患側引流血管是否增粗及腋窩淋巴結是否腫大等。根據1983年美國放射學會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1)直接征象:①腫塊影;②邊緣毛刺或牛角狀改變;③結構紊亂,局限致密浸潤;④微小鈣化灶。(2)間接征象:①腫塊周圍粗大血管影;②乳頭凹陷;③腫塊周圍乳腺結構紊亂;④局部皮膚增厚;⑤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具有兩項直接征象,或一項直接征象兼有兩項間接征象則診斷為乳腺癌。
高頻彩超、鉬靶檢查中有一項陽性者即診斷為陽性。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顯著性。
200例乳腺癌中,浸潤性導管癌120例,原位癌34例(導管原位癌27例,小葉原位癌7例),導管內癌30例,粘液癌5例,髓樣癌6例,混合型癌3例,分泌型癌2例。
184例(92%)可見腫塊,其中42例內見鈣化,21例可見豐富的血流信號,3例表現為近無回聲,1例見稀疏星點狀血流信號,1例見豐富的短線狀血流信號。PW:錄得動脈頻譜,RI:0.75;8例(4%)僅表現為局部腺體增厚,回聲減低不均勻,結構紊亂;6例(3%)表現為擴張的導管或管狀結構,管內伴或不伴有低弱回聲;2例(1%)僅見鈣化。200例乳腺癌術前超聲考慮惡性或惡性可疑160例(80%),增生并纖維腺瘤26例,增生并囊腫2例,乳腺增生8例,局部鈣化灶4例。
92例可見腫塊或結節影,73例可見毛刺征,15例可見微小鈣化,20例腺體結構紊亂。術前鉬靶考慮惡性或可疑惡性142例,增生58例。
200例乳腺癌術前超聲診斷敏感性80%;鉬靶診斷敏感性71%;兩者聯合診斷敏感性為90%(180例)。3 組結果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種檢查方法對200例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效果比較
乳腺鉬鈀攝片和超聲檢查廣泛應用于乳腺癌的診斷,但對兩者敏感性高低的報道各家結論不一。有人報道鉬靶高于超聲,也有人報道超聲高于鉬靶,持前者觀念者多于后者。而本組結果提示,我院超聲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80%)高于鉬鈀檢查(71%),兩者聯合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明顯提高(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與國內較高水平的報道比較,仍有一定差距[1]。分析原因如下,以進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影像學診斷價值。
超聲檢查以二維圖像為基礎,結合彩色血流特征進行診斷。典型的乳腺癌的惡性聲像圖征象包括:(1)形態:不規則,縱橫比>1,導管不規則擴張;(2)邊界:腫塊向周邊生長、成鋸齒狀或成角,有毛刺或有厚薄不均的強回聲暈,周邊呈小分葉狀;(3)回聲:以低回聲為主,后方回聲衰減;(4)鈣化:低回聲內部可見不規則分布的簇狀點狀強回聲;(5)彩色多普勒超聲(Color Deppler Flow Imaging,CDFI):血流信號豐富,走行不規則;(6)頻譜:呈高速高阻型。本組資料80%具有上述征象中的兩項或兩項以上而考慮到惡性或惡性可疑。漏診的40例均因超聲表現不典型或檢查醫生對圖像認識不足。其中26例形態規則者,因CDFI 無異常血流信號,誤診為纖維腺瘤。8例因形態欠規則,無明顯毛刺征,后方無衰減;或中心部分的低回聲較小,而周邊有較寬的強回聲暈,忽略低回聲部分,而將強回聲暈視為正常的纖維組織而考慮為增生結節;或病變彌漫,無邊界明確的腫塊形成,僅表現為導管擴張或局限性腺體增厚,回聲減低不均勻,結構紊亂而誤診為乳腺增生。兩例因內部回聲低,后方有增強效應,CDFI 未見血流信號而考慮為增生并囊腫。回顧這兩例的超聲圖像,邊界沒有囊腫那么清晰,內部不是無回聲,而是很低回聲,這種情況單憑聲像圖很難與囊腫合并感染鑒別。有4例因只見到鈣化未見明顯腫塊而漏診。回顧這4例的超聲圖像,成簇鈣化似乎由多個細小強光斑組成,其旁似見細小不規則低回聲區。以后對這種聲像圖結合臨床局部無脹痛,可以通過局部放大,調節分辨率等改善圖像質量觀察,并在短期內進行復查或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減少誤診漏診。
鉬靶X線是世界公認的檢測早期乳腺癌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2]。典型乳腺癌的X線表現主要是不規則腫塊影,腫塊較周圍腺體密度高,邊緣模糊或有毛刺。鈣化在乳腺癌的診斷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多發泥沙或砂粒樣鈣化是鉬靶X線診斷乳腺癌的重要征象。尤其是早期乳腺癌因瘤體較小,密度及邊緣常顯示不清,不易發現。鈣化常常是鉬靶診斷乳腺癌的唯一陽性依據。乳腺惡性腫瘤的微小鈣化屬于營養不良性鈣化,是惡性腫瘤組織變性壞死和鈣鹽沉著所致。國外報道簇樣微小鈣化達到5個/cm2 即可提示是乳腺癌[3]。檢測小的成簇鈣化點是鉬靶的優勢所在,鉬靶X線檢查發現的很多良性或惡性鈣化灶是高頻超聲無法辨認的。因此,鉬靶X線在定性方面彌補了超聲的不足。本組資料選取乳腺癌腫塊小于2 cm 或無明顯腫塊回聲,術前鉬靶檢查有典型腫塊的只有92例,另有50例未見明顯腫塊影,卻因典型的成簇鈣化點而考慮惡性。
鉬靶X線與超聲聯合檢查被稱為診斷乳腺病變的黃金組合[4],提高了乳腺癌診斷的靈敏度。超聲檢查對乳腺癌的診斷具有快捷、無創、無輻射、可重復性強的特點,特別在腫塊的檢出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但超聲成像的局限性是對檢查醫師素質的依賴性高,對病灶的定性診斷往往不如典型的數字乳腺鉬靶X線準確,且對僅以惡性鈣化灶為唯一陽性體征的早期乳腺癌容易漏診。而乳腺鉬靶X線檢查是整體乳腺攝片,受檢查者的主觀因素影響較超聲小。但對表現不典型的病變、致密型乳腺、小乳腺的病變以及乳腺小包塊容易漏診,對部位深、靠近胸壁的病變難以顯示。另外,無法了解腫瘤的血供情況。本組200例病變,聯合檢查可將敏感性提高到90%,誤漏診率降低到10%。鉬靶對超聲未檢出包塊的病例因發現微鈣化而考慮惡性,對超聲診斷也是一個補充。
總之,超聲和鉬鈀是檢測小乳腺癌的兩種重要影像學手段。鉬鈀有益于發現無明顯包塊的隱匿性病灶,而超聲對于包塊的檢出優于鉬鈀。對兩者結合進行綜合評價,可明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建議對40歲以上的女性可以進行規范的乳腺超聲普查,發現異常者行鉬靶檢查。兩者均可疑乳腺癌者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兩者之一可疑乳腺癌者則超聲密切隨訪。
[1]許光中,李凱,封國生.3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30(3):293-297.
[2]Fatemi M,Wold LE,Alizad A,et al.Vibro-acoustic tissue mammography[J].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2,21(1):1-8.
[3]Stampanoni M,Wang Z,Th üring T,et al.The first analysis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ative breast tissue using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mammography[J].Invest Radiol,2011,46(12):801-806.
[4]Stоblen F,Landt S,Ishaq R,et al.High-frequency breast ultrasound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calcifications and associated masses in BI-RADS 4a patients[J].Anticancer Res,2011,31(8):2575-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