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冬,周金燕,常智勇,張金榮,韓銘毅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一廠,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紅032井區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紅-車斷裂帶北部紅山嘴油田,距克拉瑪依市南約25 km,地表為戈壁,地勢較為平坦。紅山嘴油田下克拉瑪依組為沖積扇沉積,紅032井區克下組油藏位于主槽上,油層發育在砂層S75,儲層巖性以中細砂巖為主,儲層結構為砂泥巖互層沉積,砂層厚度0~11 m,平均5.5 m。孔隙度分布在14.8% ~25.6%,平均為20.6%,滲透率分布在129~3 770 mD,平均822.1 mD,為中孔、中滲儲集層。紅032井區南部構造高部位受斷裂控制,東西兩側受泥巖封擋,為構造巖性油藏,S75平均油層厚度4.2 m。
紅032井區克下組油藏于2007年11月發現,2008年投入開發,2009年申報探明地質儲量,申報探明面積2.54 km2,地質儲量106.34萬t,可采儲量21.27萬t,采收率20%。2009年9月開始投注,共鉆采油井31口,轉注水井7口。截至2010年12月中旬共有采油井21口,注水井7口,日產油94.58 t,日注水量217.2 m3,含水率18.24%,累積產油9.645 6×104t,累積產水 0.5萬 m3,累計注水6.564 9×104m3,地質儲量采出程度9.066%。地層累積虧空5.216 5×104m3,累積注采比0.554 7。
紅032井區是紅山嘴油田近幾年探明開發的優質稀油區,其單層開發、同時注水等特點使得注水開發后,利用動態分析的方式認識水推速度、見效方向成為亟待解決又難度較大的問題。為了確定注水井的水驅方向和剩余油分布情況[1],為油藏動態分析提供依據,應用地面微地震技術監測注水前緣,對注水井靜態、注水前緣實時監測,以給出原生裂縫分布趨勢;注水前緣分布,注入水優勢流動方向。
圖1給出了注水有效區(黑色區)范圍與方向,優勢滲流區(淺灰色區)范圍與方向,水流密集區(水淹區,深灰色區)范圍與方向(圖1(a)),與數值模擬結果對比(圖1(b))。
圖1(a)是紅032井區微地震監測給出的注水前緣分布,可以看出:多數井處在注水見效區,僅北東向存在水流密集區,水推速度較快,大體沿區域裂縫條帶方向,僅h32019井存在不沿區域裂縫條帶方向的水流密集區方向,原生裂縫條帶控制了該區的水流密集區方向;優勢滲流區方向、有效區方向相對分散,砂體走向影響了優勢滲流區方向、有效區方向;圖中箭頭方向是微地震監測給出的優勢水流方向。圖1(b)是油藏數值模擬圖,圖中箭頭是數值模擬給出的水流方向。比較兩幅圖發現:注水見效區分布與主河道分布有相同的趨勢,水流方向大體一致,在砂體分布趨窄的位置,微地震監測給出的注水前緣波及區寬度也趨窄。二者存在明顯的可比性,微地震監測結果與油藏數值模擬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圖1 紅032井區克下組油藏微地震技術監測注水前緣與數模油井見水方向對比圖Fig.1 Construction of water-flooding front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Well block Red-032 reservoirs
圖2中右側色標表示地震波振幅,向上振幅變弱,結合鉆井資料,標示出的主河道方向與微地震監測注水前緣分布方向一致,反映出與油層分布、物性一致的規律。研究區砂泥巖互層沉積,砂泥比大,孔隙度大,滲透率高。砂巖互層沉積的儲層結構中,砂巖粒度大,地震波散射強;砂泥比越大,反射地震波幅越低。扇緣辮狀主河道砂體發育部位,是砂體最發育的位置,滲透率高,注入水流動快,易見效。圖2中左側區域是已開發的紅032井區,扇緣辮狀主河道砂體發育部位與微地震監測反映出的注水見效區位置,二者在分布、形態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圖2 紅032井區克下組油藏地震振幅屬性圖Fig.2 Seismic amplitude attribute for Well block Red-032 reservoirs
即微地震監測注水前緣與油藏主河道方向、注水流動方向吻合較好,解釋結果較為可靠,可以確定注入水推進位置。
對于監測認為水推速度較快的紅025、h32017井組,加強跟蹤分析,針對部分對應油井出現含水上升較快的特點,及時調整注水強度,含水得到控制,為注水調控提供了目標及依據。
通過比較微地震注水前緣監測結果,砂體分布及數值模擬結果,地震波幅屬性圖,三者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確定注入水推進位置。微地震監測結果可以為油藏研究、數值模擬、注水方案調整提供依據,監測結果是可用的。
依據微地震監測結果,可以及時了解注水前緣分布,優勢水流方向;改進注采措施,提高注水效率。紅032井區注水監測取得明顯實效。
[1]魏 斌,鄭浚茂.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