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紫常 笪玉靜
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是導致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原因之一,也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1]。如何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癌變的發生率十分重要。黃體酮是治療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的常用方法,我院對不同劑量黃體酮治療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6例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患者為本次實驗的納入對象,患者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規律、經期延長、經量增加、不孕等,并經過診斷性刮宮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排除標準:有雌激素、孕激素禁忌證,內分泌疾病,類風濕疾病,嚴重肝腎疾病,嚴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
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年齡27~46歲,平均(38±4)歲;內膜厚度為0.5~2.2cm,平均(1.49±0.28)cm。試驗組38例,年齡26~48歲,平均(39±6)歲;內膜厚度為0.5~2.4cm,平均(1.53±0.34)cm。兩組患者的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黃體酮治療。對照組每日給予80mg,患者在診斷性刮宮后第15d開始用藥,連續使用14d后停藥,在下次月經周期的第15d再服用藥物。試驗組患者每日給予100mg,藥物使用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同。
兩組患者均在第2個療程結束后,月經來潮后24h進行診斷性刮宮,如患者子宮內膜為分泌期,則再使用2個療程的黃體酮治療。如子宮內膜非分泌期,則繼續服用2個療程后,進行診斷性刮宮。比較兩組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的療效及治療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經過治療后,診斷性刮宮顯示子宮內膜增生不存在(0.5cm以下),患者月經周期恢復正常。好轉:患者經過治療后,其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好轉,月經周期基本恢復正常[2]。無效:患者治療后,月經周期未恢復,內膜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3例不良反應中包括2例乳房輕度脹痛,1例雙下肢水腫;對照組不良反應中包括1例乳房脹痛,1例雙下肢水腫,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較為輕微,未經過臨床處理,且未影響治療。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對比(例)
女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單純型內膜增生是導致此疾病的一種常見原因,患者子宮內膜無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導致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單一刺激,無法進入分泌期,發生突破性出血[3]。此外,研究認為,單純型子宮內膜增生,還會加大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4]。
黃體酮是臨床常用的孕激素藥物,其能夠抑制雌激素產生的子宮內膜增生,并將其轉化為萎縮型內膜和分泌期內膜。大劑量的孕激素,還能夠抑制雌激素對下丘腦、垂體的反饋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增生的子宮內膜向分泌期改變。此外,雌激素的長期作用,會導致患者體內血管內皮舒張因子增加,并誘導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表達。而黃體酮則可以有效地抑制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表達,降低子宮內膜向癌變發展的幾率。黃體酮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還能夠降低子宮內膜的復雜增生,有效地將子宮內膜向分泌期、增生期的周期性轉變。
本研究結果發現,每日給予100mg黃體酮,可以有效地提高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診斷性刮宮率降低,與每日80mg黃體酮給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均為下肢水腫和乳房輕度疼痛,且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增大黃體酮每日給藥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患者每日給予100mg黃體酮的治療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應用。
[1]郭艷,沈宗姬.黃體酮膜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9,19(3):452-454.
[2]趙偉,安利國,馬保華,等.外源黃體酮對孕鼠子宮形態學改變及子宮內膜凝集素受體表達的研究[J].山東醫藥,2005,45(31):13-15.
[3]袁俊齋,田巧花,尚艷紅,等.黃體酮聯合甲基睪丸素治療未育婦女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13例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04,19(1):80-82.
[4]董曉靜,胡麗娜,唐莨萏,等.黃體酮陰道凝膠與黃體酮栓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中心隨機單盲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4,20(4):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