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和良 陳志強
國內外對缺血性腦卒中(PIS)的發病率的報道并不一致,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發病后診斷的時間不同及診斷標準的不統一[1]。PIS是腦血管病,治療相對困難,所致腦損害的幾率較大,最終致殘率和病死率也相對較高。本文詳細分析了我院404例發生腦梗死病人的臨床資料,研究PIS的危險因素及其發病機制。
1.1 一般資料 我院研究了2008年8月~2011年5月進行診治的腦梗死患者,每個患者都進行了CT/MRI的檢查,最終診斷為腦梗死。在對404例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后,將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分為進展性和非進展性兩組,即進展組和非進展組。屬于進展組的病人有144例,其中60例為女性,84例為男性,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年齡均在40~80歲之間,平均(62.00±10.38)歲。入選標準:(1)出現腦梗死的患者均在一天內進行了入院診治。(2)患病6h后,在沒有進行治療或者只進行了常規治療的情況下,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時NIHSS評分有不低于2分的提升。非進展組的260例病人中,男性患者相對較多,男女之比約為2:1;年齡39~78歲之間,平均(63.86±8.47)歲。入選標準:(1)出現腦梗死的患者均在一天內進行了入院診治。(2)在患病6h內疾病迅速發展,達到頂峰,之后呈平穩狀態,NIHSS評分增加不超過2分甚至有所下降。
1.2 檢查方法 (1)主要運用了NIHSS評分標準對每個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同時還要記錄病情達到高峰時的評分,如果患者病情出現反復,那么要在每次變化后進行評分。(2)每個患者都要測量血脂、血糖及血流學變化,這些數值主要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早晨進行空腹采血得出[2]。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IS發生有關聯的單因素 患有糖尿病、葡萄糖耐量、NIHSSS評分系統、全血黏度低(中、高)切、高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與PIS發生無統計學意義(P>0.05)的為吸煙史、年齡、性別、入院時體溫、膽固醇、入院時收縮壓和舒張壓等,如表1所示。
2.2 PIS發生有關聯的多因素 患有糖尿病、全血黏度改變、纖維蛋白原、高脂血癥、NIHSS評分系統等。
腦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血液成分改變、血管壁異常和血流異常引起的,血液流動性指標主要的表現形式為血液黏度的改變,患者腦血流受到阻力增加主要就是由于體內的血液黏度異常增加,引起一些部位的血流不足,嚴重時還會發生停止,進而影響微循環,患者出現了酸中毒,血管內血栓形成,梗死繼續發展。所以說全血黏度增加會導致PIS的發生[3]。血流學改變是可以進行控制的,所以要對其積極預防和治療。

表1 分析PIS單因素與幾種相關危險因素
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很多,而對另一些患者還不能完全解釋,如部分進展性腦卒中患者。在對相關文獻和報道進行查閱后發現,對于公布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能夠積極的探索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和發展的相關危險因素,使醫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此病的發病機理,在臨床實踐中能夠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本文研究表明,引起PIS發生的危險因素中糖尿病是其中之一。糖尿病會引起膽固醇合成增加,脂質代謝發生異常,微小的凝聚物在增高粘稠度的血液內合成,最終會導致毛細血管堵塞。
PIS的危險因素中還包括纖維蛋白原。其可使紅細胞發生聚集現象,并且纖維蛋白原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高脂血癥也是危險因素之一。在對腦卒中的綜合評定時,可以選擇可信有效,簡單方便及涵蓋較全的NIHSS評分系統。有很多研究和實例都表明,患者在入院時可通過神經功能的缺失程度來估計PIS的病情。這篇文章也表明PIS的危險因素也包括NIHSS評分在內[4]。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PIS發生的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全血粘度、糖尿病史、高脂血癥、纖維蛋白原和NIHSS評分,假如可以有效的控制這5個危險因素,將會大大降低PIS的發生率。
[1]賈麗君,遲魯梅,范佳,等.進展性卒中的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25(2):191-193.
[2]高政,姜麗杰,宋妮娜,等.進展性腦卒中診治及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8,29(11):50-53.
[3]刁劍霞,高政.前循環急性進展性缺血性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8,5(1):24-26.
[4]徐英楨.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