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鑫 陳東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21世紀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NASH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阻斷其進展能夠有效降低發展成脂肪性肝硬化的風險。文中將探討飲食控制基礎上多烯磷脂酰膽堿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NASH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消化科門診及住院87例患者。入選標準:(1)年齡20~65歲;(2)B型超聲波檢查示近場回聲密集增強超過肝臟面積1/2,遠場回聲衰減,管狀結構不清;(3)血清丙氨酶氨基轉移酶(ALT)>80 IU/L。上述3項均符合者入選。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脂肪肝(飲酒、糖尿病、藥物、妊娠、營養不良等)及不愿配合全程治療者。其中男47例,女4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4歲,平均病程3.9a。87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治療組),其中對照組43例,治療組44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肝功能、血脂等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接受基礎治療:禁酒,調整飲食結構,以低脂、低碳水化合物及新鮮蔬菜為主,控制體重,進行中等量有氧運動。同時對照組給予口服易善復膠囊(北京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020026)600mg,每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還原型谷胱甘肽(GSH)(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67)1200mg靜脈滴注,療程4周,治療前后測定患者體重指數,空腹查肝功能和血脂,并行肝臟B型超聲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指數、肝功能、血脂、肝臟B超評分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指數、肝功能、血脂、肝臟B超評分變化(±s)
組別 例數 體重指數 ALT AST TG TC 肝臟B超評分(kg/m2) (IU/L) (IU/L) mmol/L mmol/L治療組 44 治療前 27.11±1.68 131.8±34.2 118.9±31.1 3.29±1.34 6.16±1.57 2.4±0.4治療后 25.59±1.56 44.3±14.2 39.3±10.5 1.67±0.64 5.21±1.18 1.4±0.3對照組 43 治療前 27.13±1.65 132.7±33.6 111.7±32.3 3.16±1.17 6.24±1.63 2.3±0.3治療后 26.89±1.31 56.2±18.1 52.1±18.2 2.83±1.31 5.94±1.38 1.7±0.4
2.1 療效評定標準 (1)臨床治愈:B超檢查肝臟近場回聲密集增強及遠場回聲衰減消失,管狀結構清晰,肝功能恢復正常,血脂正常;(2)顯效:B超檢查肝臟近場回聲密集增強小于肝臟面積1/3,遠場回聲衰減消失,管狀結構清晰,肝功能恢復正常,血脂正常;(3)有效:B超檢查肝臟近場回聲密集增強小于肝臟面積1/2,遠場回聲衰減存在,管狀結構模糊,肝功能接近正常(超過正常20 IU/L以內),血脂正常;(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采用天津產PHILIPS-IU22彩超進行肝臟超聲檢查,并把輕度脂肪肝計1分,中度脂肪肝計2分,重度脂肪肝計3分,無脂肪肝計0分[1]。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1.82% ,對照組總有效率67.44%,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l。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指數、肝功能、血脂、肝臟B超評分均有改善,治療組比對照組改善更明顯,經比較,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NASH常繼發于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是進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關鍵階段,阻斷其進展能夠有效降低發展成肝硬化的風險。NAFLD的發病機制復雜,“三次打擊”或“多重打擊”學說已被廣泛接受[2]。肝內脂質蓄積是NAFLD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打擊;發生脂肪變的肝細胞對損害因素的敏感,來自氧化應激及脂質過氧化、炎性反應等免疫攻擊因素構成了第二次打擊;三次打擊是指持續存在的脂肪性肝炎,進一步誘發細胞外基質的生成,形成脂肪性肝纖維化和(或)肝硬化[3]。目前研究認為NASH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① 血清和肝細胞內游離脂肪酸增加;②氧化應激及脂質過氧化損傷;③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直接損傷肝細胞;④Kuppfer細胞激活和細胞因子作用等,但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4]。
易善復主要作用于肝細胞,通過多烯磷脂酰膽堿與肝細胞膜及細胞器膜相結合,可以將中性脂肪和膽固醇轉化成容易代謝的形式,促進細胞可溶性質粒的形成,加速體內脂肪分解以減少脂肪在體內積聚[5]。通過直接影響膜結構使受損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復正常,促進肝組織再生,穩定膽汁,調節肝臟的能量平衡。同時,它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阻止肝細胞內線粒體酶活性下降,增加漿膜中膜蛋白酶的活性,有效阻止肝細胞變性及炎癥纖維化[6]。
還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種在細胞內合成的三肽化合物,它是肝細胞內最主要的抗氧化物,有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當補充外源性GSH時,GSH可對抗自由基的攻擊,保護許多蛋白質和酶等分子中的巰基不被自由基等有害物質氧化;抗脂質過氧化,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保護肝細胞膜,恢復肝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因此,GSH作為一生理因子能有效地治療脂肪性肝炎[7-9]。
通過治療觀察發現,在飲食控制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等實驗室指標以及肝臟脂肪浸潤程度均有較大改善。多烯磷脂酰膽堿與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應用,分別針對NAFLD發病機理的兩個不同階段,能夠有效改變NAFLD的發展進程。治療組應用GSH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為脂肪肝發病機理的“二次打擊”假說提供了一定的臨床依據。總結臨床資料,未發現嚴重毒副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66.
[2]王吉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內科學(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92-495.
[3]季光,張莉.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病發病機制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33(1):1-3.
[4]Eckel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olicsyndrome[J].Lancet,2005,365(9468):1415-1428.
[5]張明麗,方瑜潔.易善復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6):919-920.
[6]Torres DM,Harrison SA.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Gastroenterology,2008,134(6):1682-1698.
[7]王家(馬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病因和發病機制[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6):360-361.
[8]曾明德.脂肪肝發病機制及其“二次打擊”假設[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3):167-168.
[9]吳昳,田江,徐翠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