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華山 北京大學
近年來,我國與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各國普遍增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例如,最近中美之間關于我國光伏產品貿易的糾紛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貿易保護的主要形式包括: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指控,或者啟動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等,其中以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簡稱為“雙反”案件)的方式最為常見。從1995年至2010年,國外對華發起的反傾銷案件累計800多起。反補貼案件也快速上升,自2004年發生首次對華反補貼以來,此類案件累計發生40多起。目前全球約1/3的反傾銷案以及約2/3的反補貼案都是針對中國產品的。
自1995年以來,我國長期受到各國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攻擊,在過去的16年中,我國每年都是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最近5年來,我國都是反補貼調查的重點目標。而且,近10年來,被起訴案件數量以及占全球案件的比率均不斷攀升,如表1所示,至2008年金融危機時達到了頂峰,對我國的反傾銷達到了75起,占全球總案件的35%。2010年,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43起,占全球總量的33%;反補貼案件6起,占全球案件總量的60%,我國仍是全球國際貿易中“雙反”案件的最大受害者。

表1 2003年—2010年我國遭遇的“雙反”調查狀況
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的既有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也有印度、土耳其、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還有韓國、東盟等新興市場,范圍較為廣泛。長期以來,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受到的關注較多,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足。從統計數據來看,印度對我國的反傾銷數量已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且對華反傾銷占該國發起反傾銷總數的50%以上,這表明該國與我國的貿易沖突非常劇烈。以印度為首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反傾銷立案占總數的2/3左右。在對外貿易實踐中,應該具體分析我國與不同類型國家貿易摩擦的根源與特點,以便采取妥善的措施化解或緩和矛盾,促進對外貿易的平穩發展。
迄今為止,我國對外貿易商品中大多數品種都遭受過國外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起訴,所以,涉及的品種很多。但是,從涉及的頻率上而言,則大多數“雙反”調查都集中發生在少數幾個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遭受“雙反”調查最多的產品集中在如下幾個行業:(1)賤金屬及賤金屬制品;(2)化工產品;(3)機電產品與零部件;(5)紡織品;(6)塑料、橡膠原料及其制成品等。針對我國這些行業產品的“雙反”案件占總量的3/4左右,可以發現,這些行業大都是一些附加值較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原料或制成品。至于其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雖偶爾也會遭遇“雙反”調查,但數量相對較少。
如圖1所示,自1994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保持持續順差,并且2004年之后貿易順差迅速擴大,至2008年達到頂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貿易順差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較高的絕對水平。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歐盟國家和印度,而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也主要來自于這些國家。也就是說,貿易順差與貿易摩擦具有同向變化的趨勢。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一旦其對中國的貿易出現逆差,就會出現更加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然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原因是不同的。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其國內產業結構與中國是互補的,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在其國內已屬淘汰行列,因此,抑制從中國進口并非出于保護國內的產業目的,其用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促使中國更多從該國進口產品,促進該國的就業;(2)以貿易保護措施抑制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3)政治家們將其作為獲取民眾支持的手段。而發展中國家貿易伙伴則有所不同,其國內產業與中國較為相似,因此,與中國的產品存在高度的競爭關系。抑制從我國進口,能夠增強其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以便在全球市場與中國的產品進行角逐。同時,也能增加其國內的就業。盡管最終目的不同,但是,我國的貿易順差成為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共同的理由。
貿易摩擦與經濟周期是密切相關的,在經濟衰退階段,由于國內需求減少,失業增加,因此,一些逆差國對于貿易差額的變動更加敏感,更傾向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自2008年起,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國經濟普遍陷入了衰退。另外,歐洲各國的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惡化,各國不得不大力緊縮財政支出,這對經濟的影響如同雪上加霜,使得經濟衰退復蘇更加緩慢。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時期其失業率一度超過10%,目前仍在9.2%左右。

圖1 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變化趨勢
高失業率不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會引發社會的動蕩,例如歐洲各國多次爆發抗議財政緊縮的游行示威,美國不久前也發生了“占領華爾街”運動。在此困境下,這些國家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將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作為一種安撫民眾的政治工具,以圖安撫民眾的情緒,將民眾的不滿引導至中國的貿易順差問題上來。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08年和2009年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我國所遭遇的“雙反”案件數量大幅增加,達到歷史最高位。2010年,經濟衰退有所緩和,“雙反”案件也有所下降,這就很好的驗證了上述命題。由于全球經濟復蘇不理想,可以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對外貿易摩擦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中,出于盡快入世的綜合考慮,未能爭取到市場經濟地位,由此給日后的國際貿易埋下了隱患,也給近十余年來各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反傾銷調查時,這些國家并非按照被調查商品對我國的真實成本進行公平的判決,而是尋找一個與我國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作為替代國,使用該產品在替代國的成本作為判斷是否傾銷的依據。由于替代國的選擇存在很強的主觀性,往往被起訴產品在替代國的成本遠遠高出在我國生產的真實成本,使得反傾銷立案很容易就能達到目的,對我國而言非常不公平。
在中國政府的外交努力下,目前已有八十多個國家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然而,位列我國貿易伙伴前三位的美國、歐盟和日本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仍不予承認,這些國家仍打算繼續將我國的不平等地位作為貿易保護的“殺手锏”。2016年以后,這種局面才能徹底終結,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屆時我國將自動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然而,在今后五年中,仍需關注這個因素對我國貿易的負面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的惡化,各國經濟逐漸由傳統模式向低碳經濟模式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要求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由此促生了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等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世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各國把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際競爭會非常激烈,因而,這些產業也成為了國際貿易摩擦中新的聚焦點。
我國新興產業發展雖然與歐美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國政府對新興產業高度重視,并且給予大力支持,近年來這些產業的發展突飛猛進,部分產品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讓發達國家感到了強烈的競爭壓力,因此,國外對華貿易摩擦逐漸由我國處于比較優勢的傳統低端產業蔓延到新興產業。2010年以來,美國對新能源產業啟動了一系列“雙反”調查,涉及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等多類產品,涉案企業多達150家以上。最近,美國又對中國生產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展開“雙反”調查,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裁定我國光伏電池產品對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根據上述分析,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新興產業的貿易保護仍將盛行,針對我國這些產業的貿易摩擦還將增加。
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反補貼措施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因為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企業并未分開,難以清楚的界定哪些屬于政府補貼。美國一方面不肯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另一方面卻又屢次對我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和制裁。這種做法不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違反了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則,也不符合美國國內的法律。美國政府的這種霸權主義行為,增加了對華“雙反”貿易摩擦。
最近我國工程輪胎“雙反”案受害企業之一的河北興茂起訴美國商務部,被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和聯邦巡回法院相繼裁定美國政府對華反補貼行為違法。事實是美國政府明知違法而故意為之,或許這一裁定會使美國政府對華反補貼有所收斂,但也不排除美國為了強化對華反補貼,在2016年之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屆時對華采取反補貼措施就不再違反世貿組織規定和美國相關法律。因此,長期來看美國等貿易伙伴的對華反補貼案件仍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對此我國應做好充分的準備。
長期以來,我國鼓勵出口的一系列優惠措施對我國貿易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然而,如今我國經濟實力和各產業發展程度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外匯儲備也突破了3.2萬億美元,不用迫切的依靠貿易順差“出口創匯”。在此背景下,長期沿用下來的一些鼓勵出口的政策不僅增加了貿易摩擦,而且也不利于我國經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這些政策進行反思、調整和完善,重點在于下列三個方面:(1)在制定貿易政策方面,應該從優化產業結構的高度,重點鼓勵那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企業的出口,反之,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產品以及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不僅不應給予稅收優惠,反而應該予以限制。(2)加強勞動保護,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待遇。我國對勞動者保護不足,勞動者工資過低,工資增長過慢是導致部分商品出口價格過低的原因之一,這些產品最容易遭到“雙反”調查。這種狀況實質上是犧牲國內勞動者的福利去補貼國外消費者,最終還增加了貿易摩擦,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模式。(3)抑制國內出口企業的惡性、無序競爭。這種競爭往往引起價格戰,價格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國外的貿易保護。通過上述幾方面的調整,既可以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又能夠減少貿易摩擦發生的概率。
反傾銷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影響的是整個行業的所有企業,然而,對于有些行業而言,由于生產過于分散,每家企業規模都太小,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反傾銷經驗,因此,導致了中國企業的反傾銷應訴率和勝訴率都很低。統計顯示,不但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最多,而且80%以上的反傾銷都會被采取最終措施,該比率遠高于其他國家。
其實行業協會在應對反傾銷中能夠起到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1)利用信息優勢,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一旦發現可能被發傾銷的因素,即使幫助企業協調和調整。尤其是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行業協會能夠發揮政府部門難以達到的協調作用,盡可能減少被反傾銷的可能。(2)行業協會作為經常性的應對外貿摩擦的機構,能夠儲備專門的人才用于解決貿易摩擦問題,積累的經驗更加豐富,解決該問題更容易獲得成功。(3)解決在“雙反”訴訟中的搭便車問題,整合與分配各企業的資源,提高“雙反”案件的勝訴率。
針對國外的“雙反”貿易制裁,我國也應該繼續完善針對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我國對外采取“雙反”措施起步較晚,直至1997年才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2001年對該法規進行完善,將反傾銷與反補貼條例分開。然而,“雙反”條例仍屬政府法規,未成為國家法律。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國已對多個國家展開百余起反傾銷立案調查,立案數量提升較快,成為了對外貿易博弈中有效的工具。然而,目前我國對外反傾銷仍然不夠成熟,雖然立案數量較多,但是,最終所采取的反傾銷關稅偏低,力度不夠。對外反補貼立案僅有5起,且僅有2起采取了最終措施,反補貼力度偏小。在當今的國際貿易中,各貿易伙伴之間相互依賴,只有增強我方在貿易摩擦博弈中的籌碼,才能使對方不敢輕易對我國產品實施反傾銷等措施。為此,我國應該繼續完善相關法律,培養更多的發傾銷反補貼法律人才,同時,進一步增強國內企業和行業協會的“雙反”意識,提高我國對外“雙反”的效率和力度。
出口補貼只能暫時增加相關產品出口,并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產業競爭力,部分企業還養成了依賴補貼、不思進取的惰性。與此同時,被補貼產品給國外的“反補貼”調查提供了口實,如果最終被貿易制裁,則不僅浪費了財政資金,還喪失了正常對外出口的機會。近年來反補貼案件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出口補貼政策的缺陷。因此,政府應當轉變思路,逐步將出口補貼的資金轉移到對新興產業研發的支持上,由于新興產業處于萌芽或成長階段,且大多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亟需資金支持,政府對這些產業研發的投入可以使其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促進這些產業的出口。同時,那些原來只能依靠補貼存活的外貿企業,很多屬于夕陽行業,可以任由市場規則淘汰。如此一來,在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也減少了國外以反補貼為由挑起的貿易摩擦。
多年來,我國引進國外直接投資的規模遠遠大于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一個重要因素是對于引進FDI的管制很寬松,對國內企業跨國直接投資審批較為嚴厲。導致FDI凈流入使得我國很多行業成為了全球制造中心,擴大了外貿順差,加劇了“雙反”貿易摩擦。在上述背景下,政府應當鼓勵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將生產環節向國外轉移。該措施可以緩和“雙反”外貿摩擦,理由有兩點:第一,我國企業在國外生產的產品不計入我國的貿易賬戶,減少了貿易順差,減弱了一些國家以貿易失衡為由挑起貿易摩擦的動力;第二,由于這部分產品的產地在國外,因此,相關國家在“雙反”調查中不能使用“非市場經濟”地位作為借口,降低了“雙反”案件最終采取制裁措施的可能性。在對外投資和轉移的過程中,短期內應當優先鼓勵那些實力雄厚、產品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向外轉移。長期內,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以轉移到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國家生產。▲
[1]蔡春林、高維新、杜耀武、陳炳瑞.貿易救濟法[M].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
[2]郭策.中國面臨的反補貼及其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救濟[J].國際貿易,2011(09),第60-66頁.
[3]佟家棟.貿易自由化、貿易保護與經濟利益[M].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2.
[4]鄭甘澍、鄧力平.反傾銷稅與反傾銷補貼的經濟學思考[J].國際貿易問題,2006(10),第74-80頁.
[5]周會清.印度頻繁啟動對華反傾銷調查的原因探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1(04),第 94-10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