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河北保定071003)
目前,我國電力行業社會責任實踐步伐加快,但與之對應的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相對處于落后的狀態,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理解還停留于企業文化建設和社會公益的層面,缺少對電力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刻剖析。因此,根據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的總體框架,創建一個適合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一)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具有轉化容易、使用方便、運用靈活的特點,是人們日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需品,與煤炭、石油等稀缺商品一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物質基礎,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踐證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電力的增長,并且電力的增長速度要超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由此可見,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優先地位。
(二)電力工業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依賴于技術和資金的持續支持,電力企業的這種依賴性更為明顯。一是因為電力生產、輸送和消費的瞬時性以及電能無法儲存性,要求電力系統必須采用大量的高自動化技術設備來完成,以確保電力穩定和安全;二是電力生產與消費的連接依賴于電網,電網設備的建設、運營和維護需要高新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支持,所以電力工業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之一。
(三)電力工業是協調性明顯的行業。目前,電能還是一種不能大規模儲存的能源,電力的生產、輸送和消費通過電力網絡同時完成,具有瞬時性的特點。因此,電力工業采用大量的自動化控制設備來完成發電、送電、變電和用電的相互銜接和協調,保證電力的安全和使用,為廣大消費者提供電力服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電力行業各環節具有很強的協調一致性。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有多種,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CSR理念: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根據電力企業的特點和社會責任實踐,筆者認為電力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其社會責任包含的內容應當涵蓋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領域,分為法定責任和道德責任兩類。
(一)在經濟領域。電力企業應當致力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電力。主要包括企業收益責任和持續盈利能力責任兩方面內容。一是企業收益責任。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是企業傳統財務信息披露的基本內容,創造更多的收益是企業追求的首要經濟目標,沒有經濟收益的支持,企業的其他社會目標也就難以實現。二是持續盈利能力責任。為了防止企業收益能力評價指標的短期行為,在關注企業收益能力的同時,更應關注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企業應該完善治理結構,加強決策科學性;優化發展戰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管理能力,降低經營成本,加強風險防范,提高投入產出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二)在社會領域。電力企業應當處理好與員工、客戶、商業伙伴、政府及社區等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尊重基本人權、保障員工的基本權利、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為員工的職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力產品和服務,遵紀守法、主動納稅、積極參與和支持社區建設、公益事業等。
(三)在環境領域。電力企業應當處理好企業經營活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追求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遵守有關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節能減排,持續地改進環保節能工作,積極應對和規避環境風險,逐步實現電力清潔發展等。
社會責任會計評價體系是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以會計要素的形式進行確認和計量,以系統、全面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貢獻大小和收益的信息系統。
(一)設計原則。電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的選擇是評價電力企業社會責任的前提,在具體構建電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根據其特點考慮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取應針對電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目標,充分考慮電力企業的特點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體現,突出電力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在社會責任表現上的區別。
2.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包涵兩層意義,一是所選指標應盡量能從各種公開統計信息資料中獲得,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評價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執行和應用的可行性。二是所選指標應當有利于進行量化處理,對于個別雖有一定評價意義,但客觀上獲取評價信息難度太大的指標,不宜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3.完整性原則。完整性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評價體系應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企業社會責任各方面的情況,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綜合體現。
4.可比性原則。所選用指標應符合國際通行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和規范,能夠進行國際比較分析,能夠與同行業企業在同一指標上進行比較分析。
(二)評價指標的選取。
1.一級指標選取。首先,筆者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電力企業的特點,在進行指標的設計時,對參閱的文獻中出現的多個指標進行匯總整理,合并重復的和類似的指標,剔除關聯度較低的指標。出現次數超過一半以上的,則可作為一級指標,符合條件的共有12個指標,見表1。

表2 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
2.二級指標確定。將以上研究最終確定的12個一級指標與電力企業的特點相結合,對每個一級指標進行細化,通過一定的研究方法細分出相應的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二級細分,主要是通過文獻總結、電力企業實踐歸納、專家訪談等方式來實現。
3.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通過以上分析,筆者構建了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見表2。
確定電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后,下一項工作就是確定每個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的權重。只要確定了每個指標的權重,整個評價體系也就構建完成了。
設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多種,比較普遍的是專家直接評分法或層次分析法,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不同指標賦予權重。AHP可以將難以定量分析的指標定量化。首先,構造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對每一層次各屬性進行兩兩比較,愈重要的指標權重愈大,給各指標賦予1到9的重要性程度權重并構造判斷矩陣;其次,對判斷矩陣中的數字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得各權重介于(0,1);第三,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權重設置具有主觀性,所以通過一致性檢驗證明權重估計合理。由此可得到各層次指標對總目標的貢獻程度。則:
企業社會責任評價得分=某企業各指標分值×相應的權重。
根據上式就可以確定各電力企業一定時期內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得到相應的得分,并進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