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軍
中國氯堿行業經過前十年的持續高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氯堿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中國氯堿行業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十二五”是中國氯堿行業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個轉型過程當中,我們尤其要倡導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氯堿行業的持續高速發展,使氯堿行業由大到強。
首先,氯堿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非常低。2008年以來沒有一年產能開工率超過60%,可以看出氯堿行業已經出現過度發展的態勢。聚氯乙烯排名前10位的企業平均開工率為81%多一點,十大企業的產能占了全國產能的30%多;燒堿企業排名前十位的平均開工率為76.2%。也就是說十大企業雖然在總量當中只占了20%到30%,但是開工率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很多中小企業的開工率比行業平均水平還要低得多。那么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業的無序擴張。2000年以來,這種擴張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這是令人擔憂的一種態勢。今年上半年,按照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的統計,年預計2012燒堿產能將會達到3850萬噸,PVC產能將會超過2400萬噸,這樣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氯堿“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到“十二五”末希望正常的數字。在這種情況下,供大于求的形勢必將更加嚴峻,而局部地區堿氯平衡的矛盾必將更加突出。
聚氯乙烯產能集聚在中西部地區,這幾年新增的產能明顯得要高于東部地區。中西部產能加起來占到全部產能的62%,從最大的省份來看,2011年十大省市的聚氯乙烯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69%(其中中西部五省市占比為58%),而聚氯乙烯下游制品的分布比例剛好反過來,制品產量地域分布比例東部占62%,這樣就加大了聚氯乙烯從原料到市場的物流成本,呈現產銷分布的不合理。
其次,燒堿跟聚氯乙烯有所不同。2011年燒堿產能3412萬噸,東部地區占54%,中西部地區占46%。這說明氯堿企業的產品結構相對于東部地區結構更加單一,主要就是聚氯乙烯。在我們整個行業的盈利情況來看,乙炔法聚氯乙烯的盈利能力明顯減弱,如果電石法與乙烯法的差值在2300元以下的話,企業盈利是非常困難的。個別西部電石企業今年以來已經出現了高達2億的虧損,大多數西部企業也已經開始出現虧損。乙烯法企業的日子同樣難過,乙烯法聚氯乙烯的成本壓力也在上升。除此,對氯堿行業來講至關重要的是電價上漲的壓力也在上升。從2008年7月份以來,電價的調整非常頻繁,全國各地平均漲了一角錢/度,這樣的電價對燒堿來說,無論是離子膜法還是隔膜法,每噸的成本都上漲了200元。
再次,從市場的角度看,從去年開始行業出現了堿氯的嚴重不平衡。燒堿產量受日本海嘯后國際市場拉動的影響,價格達到過較高的水平,但是氯的價格一直在下滑。盡管最近稍有反彈,但反彈還是乏力的,這種不平衡很難得到根本的改變。另外,消費的增長卻非常緩慢,聚氯乙烯下游產品的增長情況,除了型材和管材有比較高的增長以外,其它所有下游產品的增長,都是低于10%的,都低于氯堿行業產能產量的增速,所以應對這種增長表示高度的關注。另外,氯堿行業國際化的程度非常低,比如制造業國際化水平達到15%,而聚氯乙烯連3%都不到。近年來,PVC純粉數量隨市場價格波動而變化,出口量占3%。2011年PVC產量增加165萬噸,出口只有15萬噸,所有的增量都需要內需來消化,而內需又遠遠低于氯堿行業發展的速度,所以行業開工率提不高就成為必然。燒堿也是如此,基本上維持在8%左右。因此說氯堿行業是全球最大而不是最強的,這與國際化程度比較低是有很大關系的。燒堿出口數量占總產量的10%,2012年燒堿產量同比增加326萬噸,出口增加了61.8萬噸,主要是液堿出口數量的增加,固堿等增量主要依靠內需消化。
最后,氯堿產業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一是離子膜國產化的進程緩慢。2011年全國離子膜燒堿產能3036萬噸,居世界第一,但離子膜卻100%依賴進口。2009年9月國產離子膜在東岳集團成功下線,2011年1月國產離子膜通過國家驗收,目前在一些生產企業燒堿裝置上試用,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業界希望企業在離子膜國產化在應用方面加大力度,希望東岳國產化的離子膜在更多的企業得到有效的推廣,這對整個產業的安全有重大意義。二是占80%以上產能的乙炔法聚氯乙烯,汞觸媒的污染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境地。國際社會聯手控制汞污染的動作正在加快,今年將進行第三輪《國際汞公約》的談判,將在2013年前完成公約的簽約,這個公約對所有簽約國都有法律效應。自2011年歐盟全面禁止汞出口,美國用汞企業量已縮至10%以內;國際社會制定公約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禁止汞的開采、貿易和使用。盡管它有一個過程,我們也在積極爭取為企業獲得一個緩沖時間,但總的趨勢對國內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制約。電石法生產工藝在國內聚氯乙烯總產能中已超過80%,國家對電石法聚氯乙烯汞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導向將成為未來影響聚氯乙烯行業的重要一環,國內將全面打響防治攻堅戰。三是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由于國家加強了對安全環保的整治力度,氯堿行業清潔生產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2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GDP增速將降到7.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左右。總的來講未來向導年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弱。氯堿行業應盡快抓住經濟速度放緩帶來的這種機遇,加大行業調整的力度。首先是遏制盲目擴張趨勢,規范行業,適度調整傳統行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提升行業整體結構調整,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我國燒堿產量達到2800萬噸,年均增長7%;聚氯乙烯產量達到1500萬噸,年均增長8%。若“十二五”產量目標順利實現,燒堿開工率達到80%,聚氯乙烯開工率達到70%,則到“十二五”末,燒堿產能應控制在3500萬噸;聚氯乙烯產能應控制在2150萬噸。但到去年年底,這個目標均已突破。所以實現總量控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假如產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全行業低利用率的狀況很難得到改進,整個行業盈利低的水平也不能得到改善。
我們要嚴格執行產業結構指導目錄,包括到“十二五”末要淘汰全部的隔膜堿裝置,目前還有375萬噸,未來幾年要按照產業指導目錄的要求,盡快地淘汰掉。同時我們高汞催化劑(氯化汞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劑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產裝置在2015年也需要淘汰。如何有效地控制行業的過度發展,在國家有關部委的主持下,我們正在組織修改《氯堿(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準入條件》,我們也積極提出建議,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管理辦法,以確保三年之內不允許有新的項目新建。還建議嚴控行業無序發展,建立退出產能指標交易機制,出臺相關交易辦法,以市場化手段運作退出產能指標交易。要求所有新燒堿和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必須購買符合門檻要求50%以上的產能指標,100%購買指標的新建項目不作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中的限制類項目,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目前國內現有燒堿企業181家,企業平均產能18.9萬噸,單個企業產能超40萬噸的只有19家,其余162家小于40萬噸產能。因此,淘汰、整合、重組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在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推廣低汞觸媒技術、高效汞回收技術,2015年技術普及率分別達到100%、60%。從低汞化到無汞化是防治汞污染最明確的一個路線圖。再就是水。氯堿行業是用水量很大的一個行業,氯堿行業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十分迅猛,而中西部地區恰恰是缺水比較嚴重的地區。所以國家相關的政策對我們行業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為了完成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的任務,必依靠須技術的進步,堅持科技創新來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要關注幾個領域其中包括利用干法乙炔發生技術,積極推動離子膜產業化的加快固汞催化劑和無汞觸媒的研發和產業化。同時我們要關注DEACON這種新興工藝的工業化生產,關注ODC技術、PVC聚合技術、科技創新產業化技術。只有關注這些新技術,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還要有產品鏈的延伸。我們知道,國外燒堿市場產業鏈長——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領域的消費比例大于50%,直接應用所占比例較大;國內燒堿市場產業鏈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領域的消費比例小于30%以上,直接應用所占比例較小。“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國家將新材料領域作為”十二五”的主攻方向之一,這將帶動無機和有機化工產品的發展,科學發展是保持氯之樹常青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