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那年“六一”兒童節,女兒婉晴要去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演出,婉晴對爸爸說:“你可要把我送到演出地點哦,別的爸爸媽媽都是這樣!”可他說:“你上學,爸爸媽媽從來沒送過你,這次也是不會破例的。”女兒不再說什么也就獨自走了。
婉晴這次要走過的比起上學的路來要復雜得多。父母到底有些不放心,兩人經過商量后,媽媽張京對女兒說是去買菜,其實是“埋伏”在樓下,待女兒去演出地點的路上,悄悄跟在后面。
是的,在教育孩子上,他總是如此讓愛不外露,這樣將愛“埋伏”著。他就是張偉平。
張偉平是張藝謀的“御用”制片人,收入頗為豐厚,可在孩子們面前他從來不“露富”。女兒婉晴2歲時,兒子皮蛋出生了,張偉平嚴格按照“老大新,老二舊”的傳統,將女兒用過的諸如尿布、奶瓶、搖籃等拿過來給兒子用。
婉晴和皮蛋姐弟倆出生時,張京的奶水不夠,同事們的孩子吃的都是進口奶粉力多精等,80元一罐,卻只能吃3天。在拍片時,張偉平得知離家12公里的地方是一個奶牛場,他找了奶牛場的老板,談好每月給200元。從此他準備了一個暖水瓶,每天起早騎著摩托車去取奶,那奶帶回家時還是熱乎乎的,正好給孩子吃。
為了鍛煉孩子們的毅力,增強體質,張偉平還堅持每天帶著孩子們跑步,或去登山等。隨著孩子們的運動量越來越大,需要有營養跟上來,這時他也會給孩子們買鮑魚、燕窩什么的。但他知道婉晴、皮蛋的同學常常對他們說起鮑魚、燕窩是挺貴重的東西,那些孩子們說起這些時無不帶著一種炫耀的口吻。因此,張偉平即便給孩子吃這些東西時也一定要“打埋伏”,比如鮑魚燒好后便說是蘑菇,孩子們也當作蘑菇吃;魚翅會加點兒火腿燉湯,姐弟倆一直以為是粉絲;晚上有時一人一碗燕窩湯,他們一直當作是銀耳羹。
姐弟倆從沒吃穿過“值得向同學們夸耀”的東西,也就難免會受到奚落,同學中有人說姐弟倆的爸爸媽媽其實是不愛他們的。這時,他們就會用事實加以反駁——這事實是他們從鄰居阿姨口中得知的:姐弟倆上學放學時父母從來不接送。由于他們家離學校是一片開闊地,站在自家陽臺上用望遠鏡就可看到他們的操場,所以父親總會打聽姐弟倆什么時間有體育課。到了孩子上體育課時,父親就會拿了望遠鏡站在陽臺上充滿愛意地瞧著。說完,他們會問同學:“這樣的愛難道不是很深沉很感人嗎?”
姐弟倆的衣服一直是張偉平買,買得最多的是班尼路之類的普通品牌,他認為,衣服就是用來暖身子的,穿在身上只要暖和就行。兒子過10歲生日時,張偉平破天荒地花400元為他買了一雙耐克鞋,兒子高興得竟然歡呼雀躍起來。一會兒,他禁不住問爸爸,買了這么貴的鞋子家里還有生活費嗎?兒子的話直說的媽媽的眼圈都紅了。
盡管他們“埋伏”得很深,可在婉晴和皮蛋會上網后,他們的家境到底讓孩子們知道了——原來老爸竟然是一個大老板。擔心孩子們滋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思想,張偉平一天將姐弟叫到跟前,很嚴肅地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沒有出息,是只會花錢不思進取的敗家子,他就會立下遺囑,到時,你們一分錢也拿不到。他同時還告訴孩子們是否有出息的標準:有出息并不是賺到了多少錢,只要能擁有一份體面的職業,能勤勤懇懇工作就行。
父親說完后,婉晴、皮蛋說:“爸爸媽媽這么多年來的良苦用心我們能懂,就是不讓我們成為人們所說的不爭氣的“富二代”。
盡管家境不再是秘密,可孩子們的消費標準依然沒有提高,孩子們也沒有意見,穿上49元的特價T恤,他們一點也不覺得灰頭土臉、低人一等。
因為教育得法,兩個孩子的成績都非常好,綜合素質相當不錯。女兒婉晴的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年級前茅,在文藝演出中屢屢獲得全國和全市的大獎。兒子皮蛋也一點不比姐姐遜色。
愛孩子是一種“埋伏”,也許大家都會這樣說,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如張偉平所說:“在我們這個圈子里,富人很多,但我覺得會管教子女的少。很多同行將自己的孩子當作小公主或小王子來養,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不太高明的行為。孩子會慢慢養成一種有錢無難事的心態。”聯想到現在一些“富二代”的負面報道,張偉平感嘆道,“這些孩子固然有錯,但錯得最多的是大人,一味地在孩子身上花錢只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
愛孩子是一種“埋伏”,埋伏掉的是孩子的嬌驕之氣,培養出的是熱愛生活,踏實學習做事情,珍惜人生的良好品質。
選自《意林·原創》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