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超
科爾格是一位大學教授,對話劇很感興趣。這天,科爾格路過劇院門口,一下子被海報上的人名吸引住了:碧吉。有人說,碧吉在演戲時,她所演那個人的靈魂,會暫時借宿到她的軀體內……
海報上寫著:這話劇是根據一樁懸案改編的,這樁懸案正是5年前發生在這個小鎮里的。而碧吉,在劇中飾演那個被害的女人。
晚上8點,科爾格準時來到劇院觀看演出。劇中的女人被害后,靈魂來到了母親的房間,說:“媽媽,我不想走。”母親哭著問:“孩子,是誰殺了你?”“西蒙街69號的路克頓。”
要知道,碧吉演的這樁懸案,兇手至今仍未伏法……難道路克頓當真是殺人兇手?幾天后,答案揭曉了:警方利用碧吉提供的線索抓到了兇手,正是住在西蒙街69號的路克頓。
又過了幾天,科爾格聽說有一部新話劇馬上就要出來了,主演仍是碧吉。科爾格看到新話劇的海報時,心里“咯噔”一下:碧吉飾演的女子怎么這么熟悉?
科爾格想起來了:兩個禮拜前,他去深山探險,在水潭邊發現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科爾格起了歹心。那女子拼命反抗,科爾格抓起一塊石頭,朝女子頭上砸去……他見女子沒了氣息,倉皇逃離了水潭。
這個新話劇正是根據這樁案子改編而成;而案子里的兇手,正是自己。海報介紹說:在新話劇中,碧吉畫出殺害女子的兇手模樣。話劇于兩天后的晚上上演。科爾格必須在此之前解決此事。
經過一番調查,科爾格得知碧吉每天晚上都會讓賓館的服務員送上一杯熱牛奶,促進睡眠。如果能在杯中加入毒藥……
夜里,科爾格來到那家賓館。小花園附近是攝像頭的盲區,而且是服務員送奶的必經之路。科爾格拿出用月季花裝扮的遙控錄音機,放在花園里。11點,一個手持托盤的服務員走了過來,她剛轉過墻角,就聽到了“媽媽,我絆倒了”的喊聲,像是個3歲多的孩子。
服務員把托盤放在路邊的小凳上,朝花叢中走去。科爾格趁機把毒藥放進了杯子里。這時,幾束強光突然照過來,一對手銬落在在了他的手腕上。“這是你吧?小男孩的哭聲是特地請人錄制的。”警官霍斯拿著遙控錄音機質問道。
原來在他行動之前,警方早已盯上了他,便一直跟蹤他。霍斯把一個卷宗遞到了科爾格面前:早在一個月前,也就是碧吉出演那個話劇之前,那樁懸了5年的案子已經破了。
而碧吉在劇中說出了兇手的名字,只不過是警方設計好的臺詞而已。科爾格誤以為警方是通過碧吉說出兇手才破的案,從而產生了殺害碧吉的動機。如此一來,科爾格就成了不打自招。科爾格嘆了口氣,俯首認罪。
塵中塑摘自《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