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
古代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因知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后,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早晨五至七時)。
借光行路
上朝規矩,除一二品大員或年高者,特賞可以騎馬或坐椅轎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宮;又因隨從不得跟入的緣故,沒人給你舉燈照明。說是黎明開會,但若是把從宮門步行到朝殿(開會的大殿)這段距離算上,加上御史整隊、等候傳呼,得提前一些時間抵達。明高啟《早至闕下候朝》詩云:“月明立傍御溝橋,半啟拱門未放朝。”所述便是常參官提前到達的情景。
站隊有學問
參加朝會者來自各個部門,品秩亦有高低,所以開會時要進入指定的位置,這叫“朝班”,即朝參班次的意思。又因為官員經常會升級降級,或在不同部門間調來轉去,所以具體到個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的機關會議,出席者應坐的位次,照例都由會務組使用“名牌”標示,對名入座,不會搞錯,古人沒發明這個辦法,所以“亂班”現象時有發生。
《萬歷野獲編》卷十三記載,有一次,一個閣部官員和一個監察官員互爭位次,請編制朝班的蔡獻臣分辨是非,老蔡誰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對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錯。由此可見,各種朝會有不同的位次安排,這是在中央機關供職的官員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否則一上班就要出錯。
午休時間自由支配
清代《欽定六部處分則例》上,載有京朝官統一的下班(稱“散值”)時間,規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約下午四時)散值,秋分后于申初(約下午三時)散值;明沈周《暮投承天習靜房與老僧夜酌》詩云:“臨昏細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這個“臨昏”的“散衙”,就是機關下班。由此推度,早晨六至七時報到,下午三至四時回家,從秦漢到明清,古代公務人員每日上下班的時間大抵如此。至于白居易筆下的“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晚歸早出》),則可解釋為當時的京朝機關多集中在皇城區域,與百官居住的生活區相隔頗遠,所以回到家時,照例是“逼夜”了。
點名簽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為基本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歷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規定。如《唐律疏議·職制五》有一條“官人無故不上(班)”的法令說,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邊要之官”,還要罪加一等。同書《職制四》中,還有一條點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釋,大意是:內外官吏應點名檢查實到人數,有時一天幾次,頻頻點名,點名時未到的,每缺一次點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點名都不到,完全不來上班,就計算天數,按無故不上班的罪名議處。
(選自《中國式官場——回望千年潛在規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