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經濟體之一
中國經濟在趕超美國,到2030年會達到美國的兩倍。在這期間內,中國的國際貿易額將達到美國的三倍。在國內需求和個人消費的基礎上,中國經濟近三年來持續增長,金融市場快速開放并進一步深化,經常項目盈余迅速減少,人民幣持續升值。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最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經濟體之一。(阿根廷《號角報》)
中國支持有抱負和創新的企業
發達國家的市場日漸萎縮,勞動力和原材料快速漲價,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連串的困難迫使中國的許多企業做出選擇:不升級就消失。中國當局現在支持那些有抱負和創新的企業。盡管挑戰多多,但戰略是明確的。世界工廠想要贏得附加值。 (法國《回聲報》)
住房價格開始下降
隨著政府努力抑制投機,住房價格開始下降,但還不足以引起大幅度的降價狂潮。中國的新富們用現金購買住房。奇怪的是很多中國人作為投資購買的住房都是空置的,他們不愿將這些房子出租出去,因為他們想以新房出售。(美國《大西洋》月刊)
中國提高工資水平不損失競爭力
隨著中國工資水平的上漲,低成本生產商會離開中國。簡單產品再也不會在發達國家大量生產。而且只要中國的生產率能與工資水平保持同步,中國就可以在提高工資水平的同時,不損失競爭力。在過去20年里就是如此,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10%。中國的競爭力一如從前。(英國《金融時報》)
城市人口增加將改變中國的自給自足農業
經濟的增長最終使得中國人的胃口超過了國家的農業能力。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近50%的人口都進入了城市——這種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變化自1970年以來產生了6.5億吃肉的城市人。而中國要想滿足國內的豬肉需求,還需要再多養6000萬頭豬。摩根士丹利的農礦產品分析師侯賽因·阿利迪納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從歷史上看,這個國家一直把自給自足看作事關國家安全的問題,并且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維持自給自足”。他寫道:“然而,伴隨著收入增長和飲食結構變化的人口增長所產生的食品消費趨勢可能會限制中國增加國內糧食生產來維持自給自足的能力。”(英國《泰晤士報》)
中國實施“軟實力”戰略
根據改革進程的傳統模式,中共最高管理層總結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過去幾年來的經驗,制定了未來幾年在“軟實力”領域的發展方針。從國內看,愛國主義教育正身處肥沃土壤。這并非難事,很多年前愛國主義宣傳就在系統推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則更為復雜。市場經濟的不良影響勢必與我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產生矛盾,且常常起到公開的相反作用。不管是愛國主義宣傳,還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加強制度的意識形態基礎都是最終結果。目前這一概念并非完全清晰。顯然這些價值觀必須大大超越單純的宣傳,一切停留在口號上的行動都將是浪費精力和白費苦心。(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
中國的官員
在中國,官員受到尊重,為國效力,捍衛國家利益。他們的忠誠與優渥的待遇及嚴格的紀律不無關系。自2000年以來,有近萬名官員因腐敗被執行死刑,近12萬人被判處10年到20年監禁。(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
當中國變成消費大佬時
13億人口的中國開始大肆購物,成為制造商趨之若鶩的消費市場。中國每年的消費已達4萬億美元,在啤酒、香煙和汽車等諸多商品上,已是世界頭號消費國。連鎖店正遍及全國。廣告日益左右消費風尚。曾屬超級富豪專享的高爾夫和滑雪運動開始吸引中產階層。作為顯赫地位象征的茅臺酒正給法國白蘭地讓路。在并不遙遠的將來,吸引人們赴華的將不是長城或故宮而是購物良機。全球最佳品牌將為中國市場打造,最先在中國面市并影響全球消費時尚和趨勢。(美國《波士頓環球報》)
中國引領世界奢侈品消費
據美國Luxury Institute一項對七國年家庭收入$150,000以上消費群體調查顯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的富人階層都不再那么熱衷于奢侈品消費。然而,中國的富裕消費者們正在為生活的各個方面挑選奢侈品。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積極態度要遠遠強于其他發達國家。在受訪者中,約78%的消費者認為奢侈品在當今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要。(英國《路透社》)
中國“紅色”主題餐廳
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出現了第一家“紅色”主題餐廳。“紅色”餐廳的興起部分源于中國旅游和娛樂行業對人們革命懷舊之情的迎合。大多數“紅色”餐廳的顧客都是“文革”時期的年輕人。但是“紅色”主題餐廳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位讀者曾對北京當地的一家報紙抱怨說,“紅色”餐廳讓她想起了過去那段不愉快的時光。(美國《新聞周刊》)
保障房建設引發思考
中央政府宣布今年1000萬套社會保障房的指標已經基本完成。下一年的目標仍是增加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清華大學教授鄭思琪指出,這種住房建設能否持續快速發展令人堪憂。同時,有批評指出,社會保障房建設的主要受益者是擁有城市戶口的居民。也有部分人對政府的努力持懷疑態度,因為部分高質量住房都落入了那些不應該擁有它們的人手中。(英國《經濟學人》)
改革開放成就中國經濟奇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四個現代化”方針,涵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領域。當時,中國有80%的居民人均日支出尚不足1美元,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還是不諳讀寫的文盲。之后,鄧小平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改革從農村起步,到上世紀80年代末,沒有國家投入的農村養活了自己和城鎮,農村人開始消費工業產品,并也擁有了一定積蓄。直至1984年,中國才選定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對外開放,外資紛紛涌入。1978-2010年,中國共引進資金8530億美元,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德國和臺灣。如今,當世界經濟都遭遇衰退時,中國卻以9%-10%的增長率睥睨全球。(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
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成浪潮
僅在過去3年里,赴美留學的中國大學生的數量就增長了兩倍,達到4萬人,這也使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國大學里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這些學生基本上來自中國迅速擴大的中產階層,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一旦進入課堂,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要費一番力氣才能跟上討論的節奏。盡管他們優秀、刻苦、不及格率跟美國學生一樣,一些教授說,他們還是不得不改變教學方法。(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中國文化元素使中國獲得進步和成功
在思想力量的各種組成部分中,文化被視為主要力量。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個人對物質和精神改善的追求,這在中國文化財富中占據首要位置,而且也是它對海外最具吸引力的一方面。這種吸引力在某些情況下帶來的是對中國的欽佩和同情。過去30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的起飛,它所帶來的是3億人脫貧和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盡管還面臨諸多挑戰,但這些成就已足以證明中國人民已經能夠實現自我超越。許多國家的公眾都想了解中國取得成功的秘訣在哪里,這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以促進教育的核心地位、尊重權威、律己、公民道德、為家庭奉獻、尋求社會和諧為主體的儒家思想在作為一種符號被推崇的同時,也為中國獲得進步提供了工具。(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
中國增強軍力并非要挑起戰爭
過去10年里中國一直在增強軍事實力。人民解放軍將重心放在西太平洋,而過去60多年來該地區一直是華盛頓的重大利益所在。正如前防長蓋茨所言,中國對網絡戰和反衛星戰、對空和對艦武器及彈道導彈的投資將威脅到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投放力量和幫助盟友的能力。如果仔細研究中國的軍事文章和戰略文化會發現,盡管軍事期刊的文章強烈表明解放軍將美國視為勁敵,但中國的戰略思想主要源自軍事理論家孫子,他認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增強軍力的目的可能并非是要挑起戰爭,而是推動軍事平衡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傾斜,直至華盛頓無法維護自身或盟友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北京將無需戰爭來確保地區霸權。 (美國《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