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邱文昊
(黨建文匯雜志社,沈陽 110006)
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極端的人群》中,將群體極化現象定義為“進行討論的一個群體的成員通常到最后所采取的立場,與討論前成員所持有的傾向總體相同,而且更為極端。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極化。”[1]
網絡極化的群體不僅限于活躍的網民,借助于口口相傳也吸引很多不接觸網絡的非網民的關注。而且很多熱點的網聞,更吸引了大眾媒體的關注,大眾媒體的參與,不僅吸引了非網民的關注,更加劇了網民的關注熱情,客觀上助推了群體極化程度的加劇。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這是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效應”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1]
網絡無疑提供了這樣一個環境。由于網絡匿名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心理。所以造就了敢于第一個砸破玻璃的人。而網絡這個平臺,又從不缺乏圍觀者,于是更多的人,則如看到血肉的螞蟻,一哄而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水軍”。他們為了利益而存在,不僅成為率先打破玻璃的的人,并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地促成或加劇極化現象的發生。當網民為網絡這個輿論平臺為草根一族提供了公平的話語權而歡呼時,該警惕地確認一下,時至今日,究竟是誰掌握著網絡的話語權。掌握網絡的話語權就意味著言論在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為此,需要大量的點擊率、回帖、轉發。而網絡推廣公司利用旗下的水軍操縱了高點擊率,海量回帖和轉發。龐大的水軍能夠因一句無厘頭的話在瞬間促成網絡群體極化。不能否認,網絡推廣公司以利益驅使水軍掠奪了網絡話語權。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赤裸裸地暴露著人類內心的欲望,撕毀了因羞恥心而遮遮掩掩的偽裝。極化現象給了群體肆無忌憚的勇氣。網絡上充斥這大量惡俗報道,獵奇、刺激和低俗的娛樂信息大行其道,為了追求轟動效果,不惜以詆毀他人、揭露人隱私的方式來吸引人的眼球。而寂寞、無聊的圍觀者,網絡上隨波逐流的人,正在敲響文明的喪鐘。
小三、二奶炫富,蠱惑人心的言論在社會蔓延無疑會將社會道德文明觀念引向歧途。沒有完善自控能力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咒罵老師或家長。網絡炒作傷害了網民的善意,透支著社會誠信……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涉及面廣,龐大的網民數量,便捷的獲取信息方式為極化現象提供了數量保證,成就了驚人的極化速度。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在短短五六個小時內被390617名網友瀏覽,引來超過1.7萬條回復,被網友稱為“網絡第一神貼”。“賈君鵬”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走紅于網絡堪稱是一個奇跡。互動媒體公司CNET2010年8月26發布互聯網重要事件爆料:賈君鵬事件波及了全世界公眾3200家公共媒體,受注人群將近20億。
Qq與360的網戰被稱為3q大戰。馬化騰表示:“不到3天2000多萬用戶感染扣扣保鏢,并且每天過1000萬速度增長。”“即使是只有2000萬用戶被劫持,QQ每個用戶平均有40個好友,這也意味著360公司可以通過2000萬用戶影響8億人。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最值得重視的是,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聯動現實社會。躲貓貓事件,重慶出租車罷工事件,人肉搜索事件等,都是聯動現實社會的經典案例。人肉搜索,將網絡上虛幻的人物和現實中真人相對應,公開身份,對現實社會中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壓力。加劇網絡極化的程度,在網絡內外引發一場更大規模的輿論風暴。

若群體發展成為穩定的實體,他們將變得危險。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大多是客觀上由某些臨時因素引起的,是短暫的。然而一旦群體發展成為有組織,有行動規范的實體,他們將變得危險,成為社會文明有序發展的阻力。例如,虐待小動物團體,色情產業鏈,網絡推廣公司等。
筆者總結了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模型。網絡群體極化事件有客觀發生,有個人或團體獨立炒作,也有借助推廣公司炒作。客觀發生的事件中,有網絡上引發的事件,也有現實社會發生的事件在網絡暴露出來,這兩種情況都要經過網民的傳播而導致群體極化現象。這個過程中網站對信息的放大——標題著重顯示,信息置頂、置首頁或彈出宣傳——促進了網民宣傳,但網站并不是直接促使群體極化。只有網民認同網站信息,買網站的賬,對信息加以點擊、回帖、轉發才能促進群體極化。另外,網民對信息的關注、傳播,也會促動網站對信息的關注、放大,網民和網站之間有個相互作用。
人為炒作的信息中,個人或團體獨立炒作和客觀發生事件一樣,發生群體極化都要經過網民的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推廣公司,借助水軍宣傳能夠直接促成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水軍掠奪了看似公平的網絡話語權。
群體極化現象發生,如果不斷有沖突或新的情況產生作為言論支點——矛盾激化,發布網絡通緝令,網絡輿論引導人暗示等——那么將促使極化現象加劇。同時,網絡輿論引導人此時能發揮重要作用。網絡輿論引導人有計劃的宣傳、推進,能夠從主觀上提供言論的支點,促使群體極化加劇。群體極化不斷加劇,個體更具主動性導致群體失控,極有可能聯動現實社會。而此時,大眾媒體的報道,必然對現實社會產生直接影響。而現實社會的聯動必將反過來促進網絡極化現象的加劇。
若群體極化事件對現實社會的作用導致某些個人和團體有利益可尋,那么將促進有組織、有行動規范的實體形成。而這種實體必將產生網絡輿論引導人,不斷加劇群體極化,再次作用于現實社會,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從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模型可以看出,大眾媒體報道對極化加劇,是否聯動現實社會,并形成有組織實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期刊編輯,應該本著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當好輿論把關人,做好輿論引導人。不能為了吸引讀者,擴大銷量而盲目跟風,炒作網絡熱點。
媒體謀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是市場經濟大勢所趨,在網絡的沖擊下,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為了吸引受眾,一些媒體把社會效益放下,追逐網絡熱點,炒作新聞。網絡上一些未經證實的新聞,甚至捏造的虛假信息,被媒體不經查證就跟風發布出去,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媒體不僅僅是一個盈利的企業,它是喉舌。在享有話語權的同時,必須肩負起隨之而來的社會責任。那就是媒體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媒體要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受眾趨向正常的審美取向、價值取向。媒體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建設服務。
作為一個期刊編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盡早判斷出可能發生網絡群體極化的事件。群體易沖動,失去理智,易被煽動,作為期刊編輯,要掌握群體心里,采用合理的方法,借助媒介的力量及時疏導群體過于偏激的言論,將群體極化現象扼殺在萌芽之中。樹立期刊媒體的形象。
作為期刊編輯,要敢于同不正當的網絡極化現象的網絡輿論煽動者展開論戰。把客觀、正確的意見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看清事實,冷靜面對問題,不被利用。引導群體極化現象的發展走向,讓它發揮正面積極作用。
期刊編輯,針對一些惡意炒作的事件,要積極開展調查,及時給予解釋、澄清。對于惡意炒作促使群體極化的行為,只要有權威人士站出來及時給予合理的解釋,將真相呈現在群體面前,群體便會漸漸散去,事件很快會被沖淡,群體極化現象也就隨之而終結。
例如,2011年3月,日本九級大地震,引發了我國內地搶鹽熱。不良鹽商利用網絡瘋傳海水被污染,食鹽將短缺,碘鹽防輻射等消息,以次哄抬物價,牟取暴利。不夠理性的網民再一次成了信息炒作的傳播者和受害者。但這次事件,大眾媒體很快作出反應,發出辟謠消息——我們食用的主要是礦鹽,海鹽短缺對食鹽供應影響不大,碘鹽并不能起到防輻射的作用等。大眾媒體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及時穩定民心。政府加大食鹽供應,并嚴懲哄抬鹽價的商家。很快解除了此次群體搶鹽風波。
這是大眾媒體應對網絡群體極化現象采取的有效措施。作為期刊編輯應加以借鑒。期刊發稿周期長,及時性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弱。但編輯可以發揮期刊特點,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問題,引導讀者辨明是非,并讓讀者增加識別能力,避免被別有用心的團體和個人所利用。
總之,期刊編輯要認清自我的價值和責任,增強自律學習能力,加強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感,克服浮躁心態,樹立期刊的正面形象,并為維護網絡良好的輿論環境,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做出貢獻。
[1][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法]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 許列民,薛丹云,李繼紅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美]E?A?羅斯.社會控制. 秦志勇,毛永政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美]埃里克?霍弗.狂熱分子. 梁永安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美]安德魯?基恩.網民的狂歡.丁德良譯. 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6][美]凱斯?桑斯坦.極端的人群.尹宏毅,郭彬彬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